□記者 李榮
“做夢都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住上新房子,多虧了黨的好政策!”4月24日,在寧陜縣筒車灣鎮龍王潭村干田梁移民搬遷安置小區,80歲的貧困戶龍宗友看著廣場上嬉戲的小孩感慨地說。
龍宗友原住在荊竹溝組,由于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生活過得很拮據,一家人住在祖輩留下來的三間老房子里,女兒外嫁,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五年前,兒子因一場車禍不幸去世,加上老伴常年有病,家里陷入貧困。
龍宗友家的情況讓扶貧干部急在心里。2014年,龍王潭鎮扶貧干部根據兜底保障扶貧政策,將龍宗友老倆口從荊竹溝組安置到干田梁移民搬遷安置小區。
“我們老倆口沒掏一分錢就住進了新房,真是感謝黨的好政策。”龍宗友一邊感激一邊向記者介紹家里的情況:“家里水、電到戶,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跟城里人的房子差不多。”
今年4月初,老伴曹永蘭在漢中市人民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花費近3萬元,享受新農合報銷和大病救助政策后,龍宗友家只花了2808元。
“政府不但給房子住,看病還給報銷,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曹永蘭說,現如今,加上老伴的高齡補貼和家里的低保補助,每個月有將近800多塊錢的收入,老倆口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享受到扶貧惠民政策的還有貧困戶胡安財。再過半個多月,他們一家就要搬進寧陜縣城的新家了。
“真不敢想,只花1萬塊錢就能在縣城買套房,過上城市生活,真得感謝國家的扶貧好政策。”提起新家,胡安財難掩內心激動。
胡安財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西安讀大學,小兒子在縣城讀高一,因常年有病,他多半時間在家務農,妻子常年在南方打工,一家人住在祖輩留下的三間土坯房里。
去年夏天,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胡安財根據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在寧陜縣城幸福安置小區申請了一套91方米的安居房。“大兒子今年6月就畢業了,他想去當兵,今年家里種了魔芋,再加上打工收入,到年底我家準能脫貧!”胡安財語氣堅定地說。
龍王潭村距寧陜縣城40公里,為三河口庫區淹沒區,全村在冊貧困戶40戶74人。由于該村為陜西“引漢濟渭”工程庫區淹沒區,一級水源涵養區,無法發展養殖業,全村土地不足200畝,屬于典型的“養殖業不符合政策、工業無條件、旅游業無項目”的三無貧困村。
“為如期實現2019年整村脫貧摘帽目標,我們最終確定了用三年時間分三期打造面積3000余畝的林下生態產業園區的發展思路。”龍王潭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田偉說,2018年10月,村子開始建設園區一期林下魔芋種植,目前已流轉林地700余畝;二期再擴大種植規模,最終達到3000畝以上的魔芋種植面積;三期規劃建設林果基地(獼猴桃和五味子)及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將以集體入股分紅、自籌入股分紅、園區務工收益、林地流轉分紅等形式帶動全村群眾增收。
群眾遷得出,還要產業作支撐,才能讓農民真正走上致富路。“龍王潭村依托‘一線兩溝’資源優勢,預計用5-10年時間形成‘長中短’相結合的三大主導產業發展模式。”田偉說,短期抓魔芋種植、中期抓光伏發電、長期抓旅游發展的產業架構已經形成,屆時將會帶動更多群眾增收。
今年以來,寧陜縣持續加大脫貧攻堅工作力度,不斷發展主導產業,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自然條件較差、基礎相對薄弱,脫貧產業依舊處于起步階段,龍頭企業不多不大不強,產業鏈條短、專業化水平低、市場主體發育不足,產業園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帶動貧困戶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確保搬遷貧困群眾產業、就業全覆蓋?據寧陜縣委書記張益民介紹,下一步,他們將鞏固提升核桃、食用菌、板栗三大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天麻、豬苓、魔芋三大特色種植產業,不斷壯大林麝、梅花鹿、中蜂三大特色養殖業,大力實施產業發展“十百千”工程,確保貧困村、貧困戶產業全覆蓋。推進社區工廠建設,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重點解決好入住集鎮或縣城搬遷戶就業問題,確保搬遷戶就業全覆蓋。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