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二十余載特教生涯,她將自己的生命與特教緊密相連,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付出,書寫了人間大愛,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用大愛詮釋生命的意義——訪渭南市臨渭區曙光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張小俠
□記者 李彥伶
“二十余年如一日,張小俠用柔弱的身體關心和幫助殘疾兒童,為他們撐起一片天,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愛與責任,用行動詮釋了生命的意義!”熟知張小俠的人這樣評價她。
張小俠,渭南市臨渭區曙光特殊教育學校校長。二十余年來,她用柔弱的身體先后幫助300余名殘疾兒童,為65名特困殘疾兒童提供了免費入學的機會,用大愛為殘疾兒童撐起一片天。張小俠先后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好校長、全國最美家庭、全國殘疾人先進工作者等多項殊榮。
結緣特教說干就干
張小俠原是陜西省棉花機械廠籃球隊的合同工,每月工資450元。1994年,渭南市臨渭區陽郭鎮一所民辦聾啞學校招聘教師,每月工資65元。這對于夢想當老師的張小俠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她義無反顧地走進聾啞學校,成為一名特教教師,那一年她21歲。但好景不長,因學校經費緊張被迫停辦,她無奈離開學校。得知情況的聾兒家長多次登門懇求她繼續將學校辦下去。現實的困難和理想讓張小俠很難抉擇。這些孩子為什么不能和健康孩子一樣享受平等的教育權?張小俠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這些孩子擁有美好的童年。找場地、籌經費,張小俠投入到緊張的辦學籌備中,她的善舉感動了社會各界有識之士,1997年她拿到了辦學批復,臨渭區曙光特教學校正式成立。
學校開辦之初,因房屋租用原因,不得不面臨多次搬遷。面對這一切,張小俠頑強地支撐著,既當校長,又當老師和母親,購置教學設備,不但上課,還經常為學生及老師做飯。白天上課改作業,晚上親自查床,陪哭鬧的學生睡覺。
在張小俠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學校逐漸步入正軌,全校有小學六個班,初中兩個班,共八個教學班,在校學生八十多名,教職工10名,學生來自周邊各縣,實行全托式教育。
為愛前行永不言棄
由于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和長期操勞,張小俠的腰腿不時發疼,盡管如此,她仍堅持帶病上課,不能正常走動時,她就扶著墻查宿舍,扶著黑板講課。2000年5月,疼痛使她再一次直不起腰,為了聾啞孩子能聽到聲音,此時她決定親赴北京,考察并購回了大型聾兒語訓機。當疼痛再次折磨得她整夜不能入睡時,同事強制將她送進醫院,被診斷為胸椎部髓內腫瘤。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張小俠說的最多的卻是“我真得不行了,那些孩子可咋辦呢?”
經過手術,張小俠從死神手里掙脫出來,回到了自己心愛的崗位上。雖然身體的三分之二已經癱瘓了,不能行走,甚至大小便失禁,但她依然坐著輪椅給孩子們上課,跟他們談心、查宿舍。高燒之中,她拄著雙拐去外地幫助失足的聾啞少年;為幫助聾啞女孩進行心臟修補手術她四處籌錢,拄著雙拐一個單位一個單位求人,勞累一天身體腫得衣服都脫不下來。即使如此,張小俠也從未放棄過。
為愛堅守收獲幸福
為了讓孩子們得到更好地照顧,張小俠每天24小時和學生吃住在一起,學校就是家。剛生完孩子40天,她就回到心愛的工作崗位,她把親友送給自己孩子的新被褥,鋪在聾啞學生的床上;學生病了,她和姐妹們輪流在床前看護,拿著自己孩子的零食,一口口哄著學生吃藥;為了幫助大齡聾啞青年,她拖著病體不分晝夜地教他寫字算數;為了給孩子們一個穩定的家,她拿出了自己的救命錢……學校經費常常入不敷出,她花光了家里的積蓄,吃光了家里的糧食,負債累累。最困難的時候,學校眼看著斷糧,她坐在路邊無奈大哭。為了解決學校的資金困難,冰天雪地里,她艱難地蹬著三輪車去賣對聯賣年畫,不知道有多少次,因為腿腳不便,濕滑的道路上她好幾次險些與汽車相撞而喪失生命。
苦心人天不負,學校先后有8名學生考上大學,3名被北京隱形翅膀藝術團錄取,2名成了省級運動員,4名學生在省殘疾人文藝匯演和殘疾人藝術作品會展中獲獎。
學生馬浩從學校畢業后在渭南市華縣刻皮影,不但能夠養活自己,每個月還能有一定積蓄。學生胡芳芳就職于北京隱形翅膀藝術團。2017年4月9日,她從北京趕回母校參加校典,并為張媽媽送上深深地祝福。
孩子們取得的點滴進步都令張小俠收獲著滿滿幸福。為了讓更多殘疾兒童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她一次次走進聾兒家庭,說服家長送孩子入學。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張小俠終于建起了一所1200平方米的正規校舍,一個聾啞兒童幸福的家園。
辦特教又不掙錢,為啥還要那么拼?面對人們的不解,張小俠卻平靜地說:“我愛孩子,只要和他們在一起,我就感覺很滿足,很踏實。”
《各界導報》2019年05月21日 第4330期 第4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