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從今年春節期間包括“陜北榆林過大年”及其他各類春節活動吸引游客7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億元,到四月份榆陽區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論壇暨招商引資項目關于文化旅游簽約金額14.4億元,再到“五一”小長假期間榆陽區四天共接待游客42.3萬人次,超1.51億元的旅游收入,一次次的“大手筆”印證了文化為旅游鑄“魂”、旅游為文化揚“帆”,實現了文化和旅游的共贏。
推進全域旅游發展 加快旅游項目建設
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資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場。光輝燦爛的歷史鑄就了輝煌的中原文明,大自然的饋贈造就了壯麗的塞北風光,也為榆陽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豐厚資源。榆陽區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狠抓文化旅游項目建設,配套旅游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擴大旅游活動宣傳,加強旅游扶貧和招商引資,全區旅游業發展持續欣欣向榮。2018年,成功創建2個3A級旅游景區(陜北民歌博物館、芹河軍旅文化園,截至目前,全區A級旅游景區數量達到8個)。與此同時,成功創建了1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白舍牛灘村),1個市級旅游特色名鎮(魚河鎮),2個市級鄉村旅游示范村(陳家坡村、三道河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了眾多優質文旅產品,激發多層次消費能力釋放,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詩和遠方”的向往。
樹立特色文化地標 鑄造精品文化工程
早在上個世紀90時代,一部香港著名導演王家衛拍攝的《東邪西毒》時至今日仍被譽為經典,看過《東邪西毒》的人都會對片中的大漠風光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2009年最終版中背景和色調更為突出和飽滿,茫茫黃沙、藍天白云以及殘垣斷壁在金牌攝影師杜可風的鏡頭下變得異常瑰麗和光怪陸離,猶如一幅幅精美和一絲不茍的油畫,大漠孤煙、黃沙蔽日、綠樹成蔭、桃花流水,這些美景讓無數影迷神往已久,混沌中你又依稀可見《東邪西毒》里迎風招搖的客棧破旗、落魄孤獨的天涯劍客和感受到濃郁到極致的自戀和自負的情懷。而幫助王家衛取得長盛不衰口碑的這些奇特的沙漠風光。都源自于同一個美麗的地方—榆林紅石峽。
近年來紅石峽生態公園連續舉辦大美榆陽節系列活動,各地游客更是絡繹不絕,而這只是榆陽區文化旅游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陜北民歌博物館,2017年2月3日,榆陽區委常委會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啟動建設陜西榆陽·陜北民歌博物館。從選址規劃、學習考察、專家選聘,到展陳設計、文物征集、綜合布展,用時476天,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貴文物資料,采訪了成百上千的老前輩、老專家和老藝術家,建成了全國獨一無二的民歌音樂博物館,共同鑄成了這個精品文化工程。在距離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6年之后的2018年5月23日正式開館,這標志著陜北民歌有了自己的家,為陜北民歌傳承與繁榮搭建起一方新的人文舞臺,樹立起一座新的文化地標。總建筑面積11800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積約5680平方米,公共部分裝修及配套功能展區約6120平方米,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座以陜北民間音樂為主體、集民歌研究創作、培訓交流、演藝推廣、產品研發于一體的專題博物館,分傳統陜北民歌展區、革命歷史陜北民歌展區、新時期陜北民歌展區、陜北民間音樂藝術展區、陜北民歌研究專題展區、臨時展區等六大部分,以及陜北民歌大舞臺等相關配套功能區。僅2018年,陜北民歌博物館作為榆陽區的城市客廳,接待了來自國內外參觀者105000多人次,通過深度發掘陜北文化潛力,不斷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步發展,成為陜北民歌藝術發展展示的嶄新窗口,市民深入了解陜北民歌的廣闊平臺、專家學者交流研究創作陜北民歌的主會客廳、大中專藝術院校及中小學生學習和傳承陜北民歌的重要場所、廣大黨員干部革命教育培訓的基地、陜北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全國最大的陜北民歌文化產業發展中心。
鄧寶珊將軍紀念館,這座位于榆林城東南3公里處的“桃林山莊”的紀念館,歷經風雨侵蝕,加之缺乏保護,舊址沒入沙土之中。2014年,榆陽區啟動恢復修繕“桃林山莊”工作,歷時四載,延續舊址原貌,分三級臺地,從下到上完成了鄧寶珊將軍紀念館內司令部遺址、警衛連、鄧友梅墓的恢復修建及配套工程,總占地面積約14200平方米,被榆林市委組織部確定為榆林市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基地之一。這座革命前輩紀念場館是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優良傳統教育不可多得的寶貴載體,也是榆陽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用紅色精神激揚正能量,鑄就信仰高地和黨性熔爐,先后有20892名全市各縣區黨員干部、學生和群眾到此參觀學習,被“永懷精神”深深地感動著、激勵著。如今,鄧寶珊將軍紀念館已成為榆陽區愛國主義教育建設的一張重要的“紅色名片”。
美麗的趙家峁村位于榆陽區南部山區的古塔鎮。2013年以來,趙家峁依托大美榆陽杏樹文化旅游活動,以“杏花溪谷,峁上人家”為主題,打造集休閑農業、時令水果采摘、水上游玩垂釣和舊農居體驗為一體的近郊旅游村,真正做到了“春賞花、夏品果、秋觀葉”。村內設有空中滑索、森林穿越、水上游樂、河灘燒烤、農家樂體驗等休閑娛樂項目,有1947年開國上將王震將軍轉戰陜北駐扎過的老院子以及1974年至1980年間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住過的老窯洞。在這里,或水上游玩,體驗休閑性和趣味性;或穿越叢林,挑戰超越自我;或高空滑索,感受速度與激情;或觀摩歷史遺存,記憶鄉愁;或采摘水果,回歸自然;或品嘗農家風味餐,感受舌尖上的陜北美味。這里原汁原味的陜北黃土高坡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趙家峁村實現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后一道靚麗的風景。
這些文化旅游景點以傳統建筑、歷史文化、當地民俗或特色產業等為特點,大力發展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影視等“文化旅游+”融合產業業態,成效顯著。
發展“旅游+”融合業態 促進一二三產發展
以文化創意為依托,全域旅游為主體,品牌建設為重點,培育優質的文旅產品,滿足更多的消費新需求。大力發展“旅游+”融合發展業態,不斷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利用旅游業的綜合帶動力,促進一二三產發展。實施“旅游+項目”,與農業、林業、水利、交通融合,在建設生態公園、水利工程、交通設施等項目時富于旅游理念,項目建成后就是一個景點或景區。實施“旅游+活動”,融合教育、文化、體育等行業,開展各類研學旅游活動、群眾文化活動、體育賽事等活動,充分利用“豐收節”等特色節慶,在現代農業園區、白舍牛灘村等地舉辦農民豐收節,做大、做強大美榆陽系列活動。實施“旅游+商貿”,對賓館酒店、特色餐飲、旅游商品經營等進行積極引導、規范化管理,全面提升旅游配套服務標準化、高端化水平。開發具有榆陽特色和文化底蘊的旅游商品,在古城和重點街區打造小吃街、旅游商品專賣店、休閑街區等。舉辦美食評選活動,打造“榆陽味道”特色旅游美食。實施“旅游+康養”,依托榆林傳統中醫藥文化和寨洼村等民俗文化村打造中藥養生、中醫保健等康養旅游業態。實施“旅游+扶貧”,對具有旅游資源和旅游發展潛力的貧困村發展鄉村旅游,重點支持建設大河塔村、雙鎖山村、店坊村寨坬村等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扶貧重點村,通過旅游經營、提供接待服務、出售土特產品等途徑脫貧致富。
創建文化旅游活動 樹立“大美榆陽”品牌
近年來,榆陽區按照“景點錯位特色、產業高度融合、脫貧小康同步、主體多元互補、城鄉統籌一體、鄉音鄉愁長存”的思路,大力發展全域旅游。2019年,榆陽區將承接全市“一核兩廊四區”的文化旅游總體格局,搶抓“一帶一路”和陜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城市建設機遇,高起點、高標準謀劃,按照榆陽“一城一廊兩區”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不斷增強文化旅游吸引力和市場影響力。重點打造十大文化旅游項目和大美榆陽品牌系列文化旅游活動。整合資源,統籌安排,重點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大美榆陽杏樹文化旅游系列活動。策劃組織“過大年”“我們的節日·我們的故事”“長城越野”“三花一葉節”“鄉村音樂節”“農民豐收節”等40多個大項、100多個小項的大美榆陽品牌文化旅游活動。豐富的文旅創作,不僅讓榆陽的文化旅游資源“活”起來,也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有效舉措。
如今,生態游、鄉村游、近郊游等自駕短線游呈火爆趨勢。星羅棋布的1000余個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傳統村落成了市民出游的首選,遍布城鄉的博物館也成為游客喜愛的旅游目的地。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到景區“打卡游”,更愿意選擇看民俗、看歷史、看文化,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質旅游。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文化、旅游、生態之間產業融合,打造全域化的文化旅游新空間,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
(黃震)
編輯: 高三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