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各界新聞網訊 目前,漢中市剩余的貧困人口大多集中于海拔高、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科技水平不高的邊遠山區,農業生產條件差、社會經濟發展滯后。在這一區域,要發展高附加...
各界新聞網訊 目前,漢中市剩余的貧困人口大多集中于海拔高、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科技水平不高的邊遠山區,農業生產條件差、社會經濟發展滯后。在這一區域,要發展高附加值、見效快的工業、商貿、旅游等產業,受資金、市場、技術、人才、物流等條件限制,難度很大。而這里的貧困戶僅有的優勢,就是居住地的生態條件較好,其種植的幾畝土地,具有生產高品質、無污染農產品的條件,因此,如何在這幾畝上地做文章,對其脫貧脫困十分重要。
我經過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種業扶貧思路,其核心是,抓住良種這個農業產業的牛鼻子,從品種入手,通過為貧困戶因地制宜地選好良種,加上技術指導、良種良法配套,達到貧困戶增產增收的目的。去年春天,我給包的寧強縣舒家壩鎮鄭家壩村,送去了脫毒馬鈴薯品種,經實收測產,平均畝產6200斤,按每斤5毛錢算,1畝可收入3000多元,比老品種產量高4000斤、多收2000元,個別貧困戶,產量達到1萬2千斤,小土豆成了金蛋蛋。在我們市政協包扶的南鄭縣紅廟鎮羅帳嶺村,我因地制宜選了高檔優質水稻品種黃華占、美香占2號,產量1100多斤,因為米好吃,稻谷收購價比老品種高4毛錢,貧困戶每畝多收入400多元,指導村上加工成大米,4元錢1斤,一搶而空。我到海拔1100多米的洋縣華陽調研,送去了適宜山區種植的粳稻品種滇禾優34,畝產稻谷1100斤,打米700斤,貧困戶把米拿到市場上去,每斤5元的還供不應求。畝均毛收入達到3500元,比種植老品種畝增收2000元。在種子生產助力精準脫貧方面,勉縣金泉鎮雍新村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村地處丘陵淺山區,資源缺乏、交通不便,是附近有名的貧困村。自從我們在村上建設了油菜制種基地后,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去年,全村油菜制種560畝,產種子12.52萬斤,種子價款75.1萬元,制種農戶66戶,戶均收入11379元。其中涉及貧困戶39戶,制種面積315.5畝,產種子7.78萬斤,種子價款46.75萬元,戶均收入11988元,這還沒有算制種父本及務工收入。貧困戶武寶國,一家4口,制種6畝,收入1.19萬元,人均達到2980元;貧困戶李成富,老伴常年有病,生活困難,12畝油菜制種收入1.62萬元,老兩口人均達到了8100元,一舉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貧困戶中年老體弱多病者居多,無法外出務工,但通過種植良種或者開展油菜制種,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增收脫貧的目的。這充分說明,種業扶貧是風險小、投資少、門檻低、貧困戶家家戶戶都可實施、特別符合貧困山區實際的產業扶貧好路子。只要選用適宜市場需求的優良品種,不需要農民增加投入,也不需要專門的工廠、設備、資金,就可以顯著提高農產品品質或者增加產量,從而達到增產增效增收、助力精準扶貧的目的。
為此,我建議:
一是提高種子在糧食安全和脫貧攻堅中基礎地位的認識。種子是農業科技的核心載體,更是糧食安全的基礎。習總書記歷來重視種子工作,當年在梁家河插隊時,親自到縣種子站去學制種,他當了支書后,為解決村上吃糧、吃菜的問題,第一件事便是給中國農科院寫信,要了蔬菜、糧食良種,組織老百姓種植。當了總書記后,更是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中國糧主要要用中國種”,“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因此,各級黨委政府要從講政治高度認識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對種子是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的認識,像習總書記那樣重視糧食安全、重視種子工作,抓好糧食安全、抓好種子工作。
二是制定貧困戶良種補貼政策。建議扶貧部門對貧困戶使用的良種進行專門補貼,支持種業扶貧工作。鑒于脫毒馬鈴薯在秦巴貧困山區增產增效特別顯著,建議在產業扶貧資金中,專項給予支持。
三是加強對油菜制種基地的支持。油菜制種是漢中秦巴山區農民脫貧的好項目。2016年,漢中被農業部列為首批國家級區域油菜制種基地,是陜西省唯一一個受到國家支持的制種基地項目。國家每年都有一定資金支持,建議省上也給一定的資金支持,促進漢中油菜制種產業做強做大。
四是加強種子工作,加快品種更新換代。目前,我市的種子執法工作由市縣區種子管理站承擔。建議各級政府在本輪改革中,穩定和加強種子工作隊伍,將種子工作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證種子工作正常開展。針對市場上品種數量繁多,老百姓不知道怎么選擇、也不利于規?;?、產業化的問題,建議農業部門及時撤銷不適宜繼續推廣的品種,優化品種結構,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
五是建立長效機制。做好貧困戶的扶志扶智教育工作,通過樹立脫貧典型、表彰脫貧模范、宣傳脫貧光榮等,激發脫貧的內在動力。對農村“五支隊伍”的產業技術培訓,使其成為產業扶貧的行家里手,并通過他們讓貧困戶直接掌握產業發展、種業扶貧的技能。還要重視和遏制脫貧后的返貧問題。要盡快研究制定相關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遏制返貧問題。(作者朱智勤,省政協委員,漢中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漢中市委主委。)
編輯: 康斌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