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77年前農民歌手李有源首次唱響《東方紅》的塬峁上,陜西省榆林市佳縣縣委書記劉生勝信心滿滿。
佳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1947年,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來到佳縣,并在此戰斗生活100個日日夜夜。其間,他指揮了著名的沙家店戰役,還為佳縣縣委題詞“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為佳縣劇團題詞“與時并進”。
然而,地處黃河沿岸土石山區,佳縣土地貧瘠、生態脆弱,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呂梁片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全縣有102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8201戶46767人。榆林市3個深度貧困村全部在佳縣。
近年來,該縣著力培育“3+X”脫貧致富產業,累計脫貧出列貧困村78個,脫貧退出貧困人口13900戶38952人,貧困發生率由“十一五”末的42.8%下降到3.5%。“對于佳縣這樣土地貧瘠的特困地區,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培育‘致富產業’。”劉生勝說。
在認真分析、反復研究縣域情況后,佳縣立足現有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提出了“東棗西果北蔬菜、旅游畜牧雜糧中藥材”的產業布局,著力培育發展“3+X”脫貧致富產業。
“3”即82萬畝紅棗、20萬畝山地蘋果、100萬頭/只豬羊雞畜禽;“X”即10萬畝中藥材、10萬畝地膜高粱、10萬畝小雜糧、1萬畝滲水地膜谷子、1萬畝設施蔬菜、1萬戶葭州民宿、戶均1份光伏產業、1個就業或勞務輸出等。
佳縣是中國紅棗名縣,佳縣油棗皮薄、肉厚、核小、個大,富含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但多年來,由于樹齡老化、料理不周,加上天氣等因素,佳縣油棗經常產量不高,或豐產不豐收。
針對此種情況,該縣大力推廣沿黃老棗園綜合改造技術,試驗示范技術。同時,通過成立紅棗產業合作社、建設原生態田園綜合體、進行紅棗深加工、發展紅棗旅游等,不斷延伸紅棗產業鏈。
目前,佳縣全縣紅棗栽植面積已達82萬畝,其中掛果面積40多萬畝,有機紅棗基地認證30萬畝,正常年景紅棗產量達4.5億~5億斤,產值10億元。有紅棗加工企業52家、棗業合作社80個,紅棗已成為佳縣老百姓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1942年,佳縣農民歌手李有源用陜北漢子嘹亮的歌喉,第一次在這里唱響了“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那時,佳縣貧瘠的山塬川峁上只有生命力頑強的紅棗樹。近年來,該縣抓住陜西省蘋果產業向北擴展的機遇,大力發展能迅速幫老百姓增收的山地蘋果。
今年,佳縣出臺了山地蘋果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堅持適度規模、農戶參與、企業帶動、產業融合的原則,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推動山地蘋果產業發展。
佳縣縣長楊政說:“獎勵建園面積為50~100畝的農戶5000元,百畝以上的每百畝獎勵1萬元,規模達到1000畝以上的每千畝獎勵10萬元。”2019年全縣栽植山地蘋果1.78萬畝。
佳縣按照“長短結合、統籌推進”和“以長帶短、以短補長”的思路,大力發展紅棗、山地蘋果、小雜糧種植、豬牛羊雞養殖、林下經濟、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持續打造佳縣手工掛面、香谷小米、紅棗羊、生態豬肉、手工粉條、山野苦菜等特色農業品牌,力爭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個產業增收項目。
旅游業是佳縣近年來重點培育、積極扶持的又一個脫貧致富產業。通過充分挖掘沿黃文物古跡景觀、黃河山水風光、千年棗林風情、民間原生態文化、紅色革命史跡等5大類旅游資源,佳縣成功將“閑置”資源培育成致富產業。
此前“一無所有”的窮山溝赤牛坬村,通過打造鄉土博物館、鄉土風情演出等,吸引來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也為周邊群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養殖業、加工業、民宿業等興旺發展,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
參加赤牛坬村鄉土風情演出的演員都是本村村民。每當夜幕降臨,100多位村民換上演出服,扛起镢頭牽上牛,以最質樸的方式演繹幾代人的黃土生活。
據統計,佳縣2018年的旅游綜合收入為22億元,2019年5月已經累計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億元。劉生勝告訴記者,目前全縣102個貧困村,“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產品有銷路、增收有門路”。
編輯: 高三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