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產業扶貧是調整貧困地區經濟結構,增強“造血功能”,促進貧困地區長效脫貧和農民持續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和核心。近年來,榆陽區確定了“市場主導、產權推動,工業反哺、科技支撐,產業特色、融資多元,生態文明、城鄉一體”的現代農業發展“榆陽模式”,初步實現了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由廣種薄收向科學種植、由封閉自足向對外開放、由單一收入向多元增收的歷史性轉變,并形成了一系列可效仿的產業脫貧模式。
“榆陽模式”,盤活農村資源。2014年趙家峁村被確定為省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拉開了我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序幕。2017年我區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100個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區之一。通過頂層設計,以點帶面,創新推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三條路徑”,充分激活了農村各類資源要素,釋放了農業生產活力,理順了生產關系,為實施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撐和產業發展保障。
兩年多以來,全區317個行政村已全部完成清產核資工作,累計投入產改專項獎補資金8268萬元;314個行政村推進了改革,303個實現了整村產改,注冊股份經濟合作社401個,產改完成率99%;80個貧困村全部完成產改,發放股權證10.9萬本,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34.3萬人;21個鄉鎮全部建立起產權交易站,逐步引導農村資源要素進入市場,“榆陽模式”的三種改革路徑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政策扶持,壯大特色產業。2017年以來,我區累計投入區級專項資金1.5億元,中省市扶持資金2960萬元,用于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目前已有83%的股份經濟合作社享受過政策扶持。今年,我區大膽探索、因地制宜,在“3+X”的產業布局基礎上創新推出“3+2+X”現代農業產業建設,計劃每年投入2億元產業獎補資金,3年發展10萬畝優質飼草、10萬畝優質果樹、10萬畝大漠蔬菜、100萬只肉羊、10萬頭肉牛和一大批增收效益好的特色優勢產業。
數據顯示,2019年區農業農村局累計用于80個貧困村資金7643.7萬元,主要發展山地果樹、特色種養殖、桑葉加工、到戶補助等項目;扶貧辦投入資金1110.7萬元,用于栽植山地蘋果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畜牧局扶貧專項資金914萬元,用于今年退出的19個貧困村發展一村一建設。
通過改革,全區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以上村達100多個,較2017年翻一番;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達2.34億元,較2017年增長3倍;40個股份經濟合作社,1.17萬戶農戶分紅9533萬元。
搭建連心橋,激發內生動力。產業扶貧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因此,需要貧困群眾的廣泛和深度參與,而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成為關鍵一環。近年來,榆陽區依托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探索出“捆綁抱團+合作經營”、“土地租賃+返聘務工”等10余種產業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或就地務工實現脫貧。在全區范圍內開展科技助農產業幫扶,到村到戶精準指導,目前已對80個貧困村開展新品種引進、新技術示范、產業項目和實用技術指導等常態化培訓,確保產業貧困戶均有長線產業,貧困戶掌握1—3項產業技能。
與此同時,爭取省市資金1340萬元,構建16個社會化服務新型經營主體和3個產業聯合體,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訂單幫扶、勞務就業等方式,與貧困村、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主體23個,扶持制度健全、管理規范、帶貧能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25個,每個經營主體給予不少于5萬元的獎補資金,累計受益產業貧困戶362戶,搭起了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連心橋,極大程度上激發了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截至目前,我區現有產業貧困戶1218戶3296人,其中今年退出的610戶中依靠產業脫貧的有318戶929人,計劃退出的31個貧困村,也至少有桑葉加工點、養殖、山地蘋果、電商等長線產業1至3項。(高方方)
編輯: 高三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