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如何在緊缺的耕地上實現收益的最大化,是榆陽區魚河鎮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突破的瓶頸問題。2011年以來,榆陽區魚河鎮借助陜西省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項目實施的強勁東風,再次讓這里只靠農業產業發展的鄉鎮村組,重新煥發出了生機,其中該鎮鄭家溝村就趕上了這趟“惠民車”。
起初,村民們還對發展設施蔬菜心里沒底、甚至不少人還有抵觸情緒。最終在榆陽區委區政府政府的引導和區農業、農發、水利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村領導班子廣泛征集群眾意見,將村集體410畝荒沙地和低產田統一收回,采取統一規劃地塊、統一平整土地、到戶建設溫室的措施,通過利益驅動,新建高標準日光溫室150座。
“相對于露天蔬菜的種植,日光溫室對技術的要求比較高,只有將技術傳授給鄭家溝村的種植戶,他們才能將日光溫室里的果蔬種好,為了讓每一個種植戶能盡快的掌握種植技術,在每一次與種植戶的交流中,我都是十分的用心。鄭家溝的種植戶們,通過這幾年在種植過程中的不斷學習,很多人已掌握了很多設施蔬菜的種植管理技術,也可以算是半個專家了。”榆陽區園藝技術站高級農藝師張舒欣慰地說。
有了技術傍身的鄭家溝村種植戶們,對發展設施產業更有信心了,很多種植戶在區園藝技術推廣站的引導下,同時根據季節和市場的需求,一年四季進行輪作,種植各類蔬菜,收入十分可觀。
鄭家溝村的設施大棚里蔬菜品種繁多,西紅柿、豆角、黃瓜等蔬菜長勢良好,最近正是各類蔬菜大豐收的時候,每個大棚里都是一片綠茵茵的景象,成為榆陽區名副其實的菜籃子。
“我們村在2013年、2014年和2018年,分三次新建了日光溫室,已經有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發展設施果蔬產業中來,,主要以冬春、秋延茬西紅柿、黃瓜、西葫蘆、甜瓜等瓜菜生產為主,年產反季節無公害鮮菜880噸,產值480萬元。不僅讓設施產業做大了,也讓每個村民們都有事干了、有錢賺了。”鄭家溝村村委會主任曹錦軍說。
鄭家溝村的設施果蔬產業2014年鄭家溝村被省農業廳認定為省級溫室蔬菜標準園。大部分種植戶一心撲在了設施蔬菜的種植上,可有一個人卻有了新的想法。“這邊的大棚主要種的都是蔬菜,賣不上價,競爭也大。火龍果種營養豐富、銷量大、消費者喜歡,但外地運進榆林市場的火龍果并未完全成熟,加上都是冷鏈運輸,口感和甜度都不如本地新上市的火龍果,所以就想著種火龍果。”鄭家溝村種植戶王二財說。
“火龍果作為一種熱帶水果,要在我區試驗種植首先需要攻克的就是技術難題,因是首次引進,種植技術及日常管理技術處于空白,為了能將引進的火龍果種活、種好,我們區園藝技術推廣站提供了各項優惠措施,但其實我也是頭一次接觸火龍果種植,起初心里也沒底,于是就在實踐中一直不斷摸索、重頭學習。”張舒說。
有了榆陽區園藝技術推廣站的技術支持,王二財對種植火龍果更有信心了,幾年來他也一直抓緊各種機會自學技術,現在他種植的火龍果從一年成熟4茬增加為一年8茬,每年下來的收入更是可觀。“種火龍果的第二年掛果不多,第三年掛了7、8批果,收入大概有20多萬元。”王二財喜滋滋地說。
目前,王二財的六棚火龍果已經全面上市,他采用現場采摘的發展模式,讓前來采摘的顧客在品嘗新鮮火龍果的同時,也能親身體驗采摘的樂趣。現場采摘的模式,讓王二財的火龍果果園里每一天都是人聲鼎沸,但這種模式也讓一些品相不好的火龍果受到冷遇,為了讓每一顆火龍果都發揮它的價值,王二財將這些火龍果釀成了火龍果酒。
在鄭家溝村像王二財一樣試驗種植新品種的種植戶還有很多,村民王衛國從2016年決定試驗種植紅心芭樂,三年來,他引進數十個芭樂品種,為的就是選擇更優良的品種,并在不斷的實踐中掌握更全面的種植技術。
現在的鄭家溝村常年引進禮品西瓜、奶油南瓜、櫻桃西紅柿、彩色辣椒、羊角角香瓜等特色瓜果蔬菜和火龍果、無花果、桑葚、臺灣紅心芭樂等稀有時令性水果新品種55個,已成為榆陽區區特色蔬菜水果新品種試驗、展示的典范村。
“如今,鄭家溝村的種植戶一心忙在了產業上,技術人員精心提供著最便利的技術服務,我相信在黨的各項惠民政策的實施下,鄭家溝村的設施果蔬產業一定會有更廣闊的的發展前景。”魚河鎮經濟工作服務站站長徐世忠說。(王丹丹)
編輯: 高三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