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黃,我們合伙栽種的天麻挖完了。受淋雨影響減產不少,還是挖了5噸多,賣了10萬元,給我分了3萬多” 。11月6日,陽平關鎮小寨子村脫貧戶陳保安看到銀行卡上的進賬,立即向幫扶干部匯報收成。陳保安所說的“老黃”也是縣政協委員,多年來關心天麻產業發展走勢,與楊昌富、王金泉、張懷榮、達文國等委員單獨或聯合提出過做大做強寧強天麻產業的提案。
寧強縣是天麻的適生區和優生區。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一批科技工作者鉆研攻關,在全國率先取得天麻有性繁殖研究成果。但是,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卻讓別人占得先機。縣內民營科技機構不甘落后,始終潛心研究、推廣天麻“兩菌一種”,使寧強天麻在全國市場保有一席之地。多年來,縣政協委員從發展林特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出發,不斷呼吁重視發展天麻。黨的十八大以來,縣政協委員立足推動“生態立縣”戰略,從優化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入手,相繼提出培植櫟類資源、提高零代天麻種品質等提案,受到縣有關部門的關注,納入全縣中藥材發展規劃。2018年,第六屆全國天麻大會在寧強召開后,使政協委員發現了與湖北、云南等地天麻主產區的差距,產生強烈的危機感。于是,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在2019年提出加快天麻品種選育、加大新栽植技術推廣、保護寧強天麻品牌、建立天麻交易中心、制定天麻產業發展規劃等系列提案,力挺做強天麻產業,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寧強縣委、縣政府重視委員提案,把《關于切實做強寧強天麻產業的建議》作為重點提案來辦,創新思路、創新舉措,強力推動發展天麻產業。一是重建天麻研究機構。制定重建縣天麻研究所方案,組建科研團隊,聘請全國著名天麻專家徐景堂擔任名譽所長。建立柔性人才引進機制,積極與北京中醫大學對接,引進孫志榮教授專家團隊來寧,成立寧強天麻復壯技術開發研究工作站。二是編制寧強天麻發展規劃。在編制鄉村振興戰略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建設仿生態天麻基地10000畝目標。著手對全縣天麻的分布與栽培種植情況全面調查,分析天麻發展現狀和市場前景,制定全縣天麻產業發展工作方案和產業發展規劃。三是加強天麻產業技術攻關。與科研院所聯合攻關,解決寧強天麻育種、種植、加工技術難題,篩選優質種源,優化加工工藝,進而制定《寧強天麻生產技術規程》《寧強天麻質量標準》等。四是積極保護寧強天麻品牌。已申報了“寧強天麻地理證明商標”,即將通過國家工商總局核準。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合作,開展寧強天麻有機認證工作,選定毛壩河鎮張家山村、代家壩鎮二里壩村兩個商品麻種植示范基地為認證基地,有望在年內完成認證。五是加大寧強天麻宣傳力度。通過網絡媒體、大眾刊物、產品展銷等多種形式推介宣傳,不斷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
目前,全縣天麻走上“科研+科技培訓+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加工”發展模式,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骨干項目和綠色產業。全縣有天麻“兩菌一種”科研、生產企業26家,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26個,大小加工廠上百家,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年產值2.8億元,帶動貧困戶超過9000戶,在燕子砭、陽平關、太陽嶺等天麻主產區,天麻收入占到農戶的60%左右,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和支柱性特色產業。寧強天麻“土專家”張懷榮30余年全身心投入研究天麻新品種和栽植技術,并在國內天麻產區傳經送寶,僅2016年以來向貧困戶技能培訓班講課100多場,培訓近5000人。寧強縣欣榮天麻合作社以7個骨干會員為主,帶動周邊貧困戶20戶栽商品麻40畝、育零代種10畝,年純收入穩定在40萬元以上。(黃華云)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