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府谷縣趙五家灣便民服務中心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抓黨建、促脫貧、興產業。本著“扶貧先扶志,脫貧靠產業”的初心,始終讓利益的天平傾向困難群眾,優化合作社利益分配,讓“貧困戶多一股”,實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趙五家灣便民服務中心位于我縣東北部,下轄4個行政村,33個自然村,總計2178戶6246人。粉房溝村是便民中心的一個土地貧瘠、地處偏遠的純農業村,該村62歲的姬文明,曾經遭遇諸多不幸,他上有80多歲的老父親,下有一個正在上初中的孫子,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靠姬文明一人支撐,一年四季,辛苦勞作,只為多一點收入。老姬說他今年僅羊身上的收入就6700多元。
2016年以來,精準扶貧的陽光照亮了姬文明的生活。市縣鄉村各級扶貧工作者走進他家,和他拉家常,幫他出主意,解難題,給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無私的幫助,老人終于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勇氣,于2018年順利脫貧。 出于感恩和信任,60多歲的他向組織遞交了一份入黨申請書。他告訴記者,入黨不圖什么,而是黨的扶貧政策的實施,讓他切切實實感受到黨的溫暖和關懷。
該便民中心書記王軍說:針對貧困戶姬文明這樣的家庭,我們首先要激勵貧困群眾立志氣,只有幫助他們扶起脫貧的志氣,才能真正激發出持久的脫貧動力。
脫貧攻堅既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又要有久久為功的工作耐力。只有依靠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才是脫貧致富的不竭動力,才能真脫貧、不返貧。西哈拉寨溝脫貧戶李闖關,在黨的惠民政策的關懷下,孩子都考上了研究生,他不等不靠,自主創業,與4戶村民成立了山地葡萄種植合作社,一兩年后就可掛果收益。通過中心黨委、村黨支部引領、指導、協調,先后成立粉房溝行政村所轄的大橋、陰塔等六個自然村組股份經濟合作分社,并引進300多只優良湖羊作為合作社集體基礎產業,在本村綠圃園養殖有限公司入股并“代養”,采用“合作社+公司+貧困戶”的經營模式,簽訂了三年定期保本分紅協議,讓“貧困戶多一股”參與分配,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該中心干部劉利軍說:合作社設有貧困戶優先股,貧困戶比普通家庭多一股,把利益的天平傾向困難群眾。
今年以來,趙五家灣便民服務中心緊盯年度減貧和固貧兩項任務,對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在粉房溝行政村探索出一條“黨委引導+企業代管+合作社入股+貧困戶多一股”的脫貧致富路,使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小農經濟向規模化轉變。目前,該中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9戶605人,已脫貧174戶472人,在冊75戶133人,今年計劃脫貧30戶72人。(張美錄)
編輯: 高三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