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重溫初心的精神洗禮——550個黨組織、14338名黨員牢記毛澤東主席給佳縣縣委“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題詞精神,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這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全縣共檢視出問題647個,立行立改、即知即改298個。以“當下改”推動“長久立”,把自我革命進行到底;
這是一次踐行使命的再出發——廣大黨員干部朝著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全面完成各項年度任務,以抓鐵有痕的勁頭,奮力開創佳縣新局面。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佳縣緊緊圍繞主題教育總要求,從民生小處著眼,向縱深查改突破,以實際行動推動各項工作走深、走實。
全員學習,理論思想越發清晰
開展主題教育,扎實學習不可少。
佳縣是革命老區,轉戰陜北期間,毛澤東曾率黨中央在這里生活戰斗了100個日日夜夜。他們留下的紅色革命精神,為佳縣堅毅前行提供著不竭動力。 “在這里,毛主席起草并頒布了著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第一次公開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近日,在佳縣神泉堡革命紀念館內,講解員向前來學習的黨員干部講述著發生在這里的“紅色故事”。生動的講述,學員們聽得聚精會神。
“這樣的現場教學使我了解到了更多的歷史細節,就像總書記說的,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我們要不斷學習、重溫歷史,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佳縣縣委宣傳部新聞中心主任劉峰說。
像這樣的現場參觀教學是佳縣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方式之一。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佳縣通過領導班子帶頭學、重溫黨史深入學、加強培訓集中學、黨員干部跟進學的方式讓學習風氣深入人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的作風形象、精神狀態,決定著工作推進的成效。在主題教育中,佳縣縣委常委班子舉辦讀書班,開展7次集中學習、兩次專題研討,班子成員堅持“一人一課題”,帶頭深入鎮村就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排查、重點項目建設等課題,開展調研52次,發現問題45條,形成有價值的調研報告12篇,帶動全縣各黨組書記深入基層調研形成調研報告256篇。這樣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的方式,推動主題教育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
在重溫黨史深入學方面,佳縣充分發揮自身紅色資源優勢,狠抓革命傳統教育。先后組織廣大黨員干部重走紅軍轉戰陜北路,深入神泉堡革命舊址、初心廣場,重溫入黨誓詞,聆聽革命故事,追尋紅色記憶。通過系列活動,教育引導全縣黨員干部增強愛國愛佳情懷,勇擔使命職責,奮力脫貧摘帽。 在加強培訓集中學方面,佳縣組織全縣村、社區、“兩新”組織黨支部書記共519人分四期進行輪訓,每期兩天,壓茬推進,采取“四個一”,即:圍繞一條主題主線、接受一次紅色教育、組織一次交流研討、檢驗一次學習成效的方式,確保理論學習有收獲,思想政治受洗禮。
在黨員干部跟進學方面,在家黨員以集中學習、黨組織書記領學為主,外出黨員主要依托榆林流動黨員服務中心開展集中學習,其他黨員采取微信、QQ推送自學、上門送學等方式進行學習,做到黨員學習全覆蓋。 深入學、集中學、跟進學……一場接一場的精神洗禮,讓廣大黨員干部悟出了主題教育的精髓:在守初心中鑄就忠誠,在擔使命中錘煉作風,將主題教育中汲取來的力量,轉化為推動佳縣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不竭動力。
基層調研,發展短板持續補齊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深入基層一線開展調查研究是主題教育中的關鍵環節。
10月31日上午,寒風瑟瑟,佳縣劉家山便民服務中心拓家鹼村黨支部會議室內,交談聲、歡笑聲不時傳出,全村黨員干部聚在一起,與縣委書記劉生勝愉快地交談著。 “大家好,我是劉生勝,今天來這里想聽聽大家的心聲,也想向大家學習,因為說起農業農村工作,你們才是真正的行家。”在劉生勝“接地氣”的開場白后,村里的黨員干部漸漸放下拘束,向劉書記曬出“幸福賬單”,也道出當前困難。 大家的踴躍發言讓劉生勝對村子的情況有了底,他說道,“產業技術缺乏,那就及時解決;基礎設施跟不上,那就積極完善;對于發現的問題,我們一定搞好服務,給大家滿意的結果。”
這個小型座談會結束后,劉生勝在整個村子走了一遍,與老鄉交談了一路。下午,他又向另一個村繼續前行。
和劉生勝一樣,佳縣32名縣級領導聚焦全縣發展大局,立足職能職責和當前正在開展的工作,帶著課題紛紛深入到一線、深入到基層,調研走訪、摸清實情、破解難題,解決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在縣級領導的率先垂范下,全縣35個縣直部門和20個鎮黨委書記也紛紛深入一線開展基層調研,形成調研報告256篇。
燈越撥越亮,理越辯越明。找差距、抓落實是主題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深入調研后,佳縣將發現的問題融入專項整治這個載體,成立工作專班,制定“一總十二分”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明確牽頭和配合部門,建立整改臺賬,跟蹤督辦。
針對部分村級黨組織弱化邊緣化、村干部隊伍年齡老化問題,佳縣開展基層黨建“555”工程創建活動,回引81名致富能人、48名大學生回村任職,培養入黨積極分子532名,發展預備黨員400名,儲備村級后備干部587名,實行“一肩挑”行政村290個,占比達89.5%,村“兩委”換屆“回頭看”聯審清理35人,補強配齊35人,基層戰斗堡壘更加穩固。
針對“四支隊伍”及幫扶干部管理不嚴的問題,佳縣開展“百日督導”專項行動,發現并指導整改各類問題55條,下發督辦單6件,舉辦培訓會6場,印發通報5期,通報批評140余人次,“四支隊伍”管理全面加強。 針對部分村集體經濟減貧帶貧效果不佳問題,佳縣縣級領導及各鎮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全部沉到包抓點進村入戶督導工作;大力發展“3+X”產業,引進培育市場主體,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村集體收益嚴格按照“451”模式分配,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致富。
針對扶貧領域腐敗問題,佳縣查處34起扶貧領域腐敗案件,其中黨紀政務處分32人,組織處理4人,凈化了扶貧領域干事創業的氛圍。
一組組數據、一項項措施,顯示了佳縣黨員領導干部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通過一系列找差距、補短板、抓落實,既解決了思想層面的問題,更解決了工作層面的難題。
整改落實,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
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是檢驗主題教育的重要標尺。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佳縣緊扣“為民服務解難題”,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最突出的問題著眼、最具體的工作抓起,把整改問題“改”在群眾心坎上,真正讓群眾感受到主題教育實效。
入冬以來,村里終于不臭了成為佳縣螅鎮曹家溝村全體村民最開心的事。曹家溝村是全市三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山大溝深,產業匱乏。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當地因地制宜,提出發展養豬產業,目前帶貧效果良好。 但隨著養豬產業的發展,環境污染的負面效益也顯現了出來。“村里3家養豬場管理粗放,污染嚴重,臭氣熏天,嚴重污染著村里的環境,村民們有不少怨言。”村民李潤鋒說。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村黨支部走訪入戶征求群眾意見建議,大家一致提出3家養豬廠污染環境的問題。本著從群眾最揪心的事入手,村黨支部迅速行動——向上爭取資金,投資490萬元在柴家峁山上新建綜合養殖場一處,將村里的3戶養豬戶集體遷到綜合養殖場,同時配備了垃圾桶和垃圾車,組織開展秋冬清潔行動,不僅讓村里的空氣質量有了明顯好轉,而且還帶動和扶持了一批養豬專業戶及貧困戶,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創收12萬元。
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把為民解難題、辦實事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聚焦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幫助群眾解決了一批安全飲水、安全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產業等難題。 城區擁堵,縣公安局就聯合工商、市政等部門開展城區交通秩序、擺攤設點、馬路市場、機動車停放等城市亂象綜合整治,施劃摩托車停車位300余處,在影劇院廣場施劃出專門的出租車停車位,取消了佳縣賓館至縣委段停車位,有效緩解了城區道路交通擁堵現狀。 群眾辦事難,縣政務服務中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實現了“一副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讓群眾辦事更方便。
螅鎮荷葉坪村黨支部按照“一堤一橋一路,一居一園一場”的發展規劃,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提高群眾收入,形成“樹上有棗、樹下有雞,水中養魚、水面養鵝”的立體化產業發展格局;縣人社局大力實施就業創業工程,完成實用技能培訓3000人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347人;香爐寺社區整合36支志愿服務隊,開展“一月一主題,一月一活動”的特色黨員志愿服務者進社區活動,對困難居民、失業人員、社區矯正人員、殘疾人士、留守兒童、高齡老人實行“一對一”結對上門幫扶;通鎮社區組織志愿者上門為老年人理發、洗衣、做飯,開展自愿服務活動70余次,受益居民達3000余人……
一枝一葉總關情。群眾的需求,就是佳縣縣委、縣政府努力的方向,佳縣從群眾身邊小事入手,改出大方便,服務大民生,讓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編輯: 高三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