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開學季,在熙熙攘攘的學生返校大潮中,總是夾雜著一些特殊的身影。頭上戴著一個“小耳朵”,咿咿呀呀,睜著大眼睛懷著好奇的神情,看著這個世界,偶爾吐露出發音模糊的一聲“爸爸、媽媽”,聽著稚嫩的話語,瞬間融化了父母的心,像一束溫暖的光照亮了全世界。
這些簡單的話語對于普通的孩子每天都要說好多遍,但對于聽力有障礙的孩子來說,是窮其一生的夢想,他們除了要佩戴人工耳蝸和助聽器輔助聆聽以外,必需經過專業的康復機構和無數次家庭反復訓練,才能夠做到。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人口的5%即3.6億人患有中度及以上聽力障礙,其中兒童有3200萬。聽力障礙嚴重影響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妨礙其正常學習和生活。0-6歲是聽障兒童康復的黃金時期,對于重度聽力障礙的兒童來說,0-3歲是安裝人工耳蝸的最佳時期。
然而,在聽力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在機構培訓是一方面,家庭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家長是陪伴孩子成長最重要的人。對于孩子的啟蒙和發展,家庭訓練的優勢在于,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就地取材,隨時訓練,最大限度挖掘孩子的“聽”“說”的潛能,大大提高康復效果。
再苦再累,為了孩子的未來也要堅持下來。
“新年好呀新年好,祝福大家新年好……”在康復中心,辰嫣奶奶高興地播放著孫女表演唱歌的視頻。辰嫣一出生就被診斷為重度聽力障礙,需要安裝人工耳蝸,由于發現早,康復的比較及時,辰嫣的聽說能力比較好。
辰嫣奶奶說,為了孩子更好康復,辰嫣就是她從小帶大的。辰嫣爺爺常年在工地上修路,每天幾乎工作12個小時以上,每個月掙到的錢除了基本的生活開支以外,剩余的錢都寄過來用于辰嫣的康復治療費用。現在她一邊帶孩子在康復機構訓練一邊打零工,每天只睡幾個小時,還要抽時間給孩子做家庭訓練。
由于住得地方離康復中心很遠,每天很早就要帶著孩子擠地鐵趕去上課。尤其冬天寒冷,孩子起的早,容易瞌睡,在地鐵上總是吵著讓奶奶抱。說著這些,奶奶的手止不住顫抖著,其中的心酸可想而知。“為了孩子的未來,現在再苦再累我都不會放棄,每當聽到孩子喊奶奶的時候,心里特別的暖,很開心,很滿足。”
孩子眼里的星光,你聽到了嗎?
四歲的陽陽見人有點害羞,熟悉之后很活潑外向。很難想象這樣的一個可愛的孩子原本是聽不到的。陽陽的父母也是全聾人,陽陽從小都是由奶奶照顧的。陽陽奶奶告訴我們,由于爸爸媽媽常年在外打工,陽陽每次想爸爸媽媽的時候,只能看看照片,即使用微信發視頻也只能靠眼神交流。
春節期間是陽陽一家最開心的時候。由于長時間在外面康復訓練,難得見面,陽陽非常黏媽媽。節后返校,爸爸媽媽送陽陽和奶奶到康復機構,分別的時候,陽陽哭著不讓媽媽走,一直抱著媽媽的脖子不放手。媽媽同樣舍不得陽陽,但是又說不出來,只能用眼神交流,看到這一幕,機構的老師們都忍不住流淚。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陽陽奶奶說,正因為她的兒子聽不到,所以她堅決不能讓孫子也走上這樣的路!再艱難也要帶孩子堅持康復訓練,再苦再累也不會放棄。
平凡健康,是全天下的父母對兒女最大的心愿。對于這群特殊的孩子來說,只有聽得見才能說出來。他們仿佛是被上帝按了靜音鍵,從無聲處走來,但依然充滿陽光、頑強生長。(仁德基金會)
《各界導報》2019年03月05日 第4267期第3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