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深秋,一位結識不久的朋友打來電話,提到年底養老院里很忙。這次偶然的通話,讓我有機會去深入了解老人的生活。
我幫不能自理的老人打飯、喂飯、收拾餐具,攙扶行走不便的老人練習走路、上廁所,用輪椅推老人到院子曬太陽,陪新入院的老人聊天……短暫的義工時光,在我心里留下很深的烙印。
時間過得飛快,三年后的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推文《愛中國·孝愛》,內容是介紹北京某團隊各小組去養老院關懷老人的事情。文章觸動了我,隨即我添加了關注。
2016年秋,正巧在北京的我,聯系到了這項活動的“南苑組”趙組長,并有幸加入其中。
趙組長是位陜西籍的中醫大夫,一米八九的大個頭,外形看著有些彪悍,但為人卻十分溫和親切。
“養生小課堂”開課了,趙組長認真講解,老人們踴躍提問,臺上臺下熱烈互動。接下來,趙組長又帶領大家做“快樂健康操”、玩“擊鼓傳花”游戲,現場氣氛十分融洽。“話療陪伴”環節,服務者們散開坐到老人身邊,與老人們親熱地拉手、嘮嗑,為他們做按摩。
2017年仲夏,圈里一篇《無遮·孝愛回首四載》的推文再次吸引了我的眼球。文中介紹,項目開展短短四年間,這個公益組織從三個人、兩家臨終關懷醫院,發展為八個關懷小組、十二家定點關懷的敬老院和醫院,足跡遍布全國各地。
他們來自社會各個層面,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其中有些人甚至沒有穩定工作、沒有相對穩定的住所,可他們卻年復一年地堅持著,以一聲問候、一首歌曲、一次擁抱溫暖著那些步入人生暮年、渴望關愛的老人。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單靠個人、家庭或一些組織機構很難滿足老齡化社會需求,慈善助老公益就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他們踐行孝老助老公益事業,促進個人、家庭、社會團體多元結合,讓敬老、愛老、助老的理念在每個公民心底發芽、生長。
中華民族素有“孝道”的傳統美德,相信在一次次慈善行動中,人們通過自覺幫助身邊的老人,久久為功,成風化人,讓“老有所養”不再成為難事。(讀者馬維卡)
《各界導報》2019年03月18日 第4278期 第4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