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軍禮
多年來,省九三學社社員王昱對文化建設情有獨鐘,今年他撰寫的《關于構建陜西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和平臺的建議》的提案,就是長期關注文化建設思考的結晶。
作為省商務廳工作人員,數年前到臺灣地區參加了一次茶文化推廣交流活動,讓王昱見識了臺灣“急公好義、守望相助”的志愿者精神。在臺灣,當地志愿服務門類之多,民眾參與的熱情之高,服務專業性之強,都讓他眼前一亮。
正是這次臺灣之行,王昱開始思考怎樣把陜西的志愿者隊伍發展壯大。因為長期關注文化建設,他把關注視角投向文化志愿者。
王昱認為,一個城市的文化不應該只是靜物展示,例如像大雁塔這樣的文化古跡,許多人每天對它“走過路過”,但同時又與其文化價值發生著“錯過”。他篤信文化價值要在文化古跡、產品等與人的互動中顯現,而文化志愿者正是將文化與人牽連起來的使者。
用提案反映促進文化發展的訴求,王昱多年來在履職路上為之鼓與呼。一次當“驢友”的偶然發現,他撰寫了建議將洛南縣韃子梁遺址建成小眾露天博物館進行保護的提案;結合走街串巷、體察城市文化生活所思所想,他撰寫了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出謀劃策的提案建議。這次同樣是出于對文化建設的思考,驅使他秉筆直書,提出《關于構建陜西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和平臺的建議》的提案,并被省九三學社作為集體提案提交今年省兩會。
何為文化使者?王昱舉例說,作家馮驥才從2003年開始,自覺發起了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普查工作,并和志愿者一道身體力行,搶救出了一批民間文化遺產圖文資料,2004年他又成立了“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
“這些都是文化志愿者行為。”王昱又舉例說,比如到偏遠地區支教,在圖書館、博物館一類公共場所進行公益講座,到貧困地區開展公益演出,以公益為目的開辦文化宣傳類網站等等。
王昱認為,目前我省文化志愿者發展主要存在組織管理不健全、志愿服務小而散、志愿者專業性不強、志愿服務與商業行為時而混同導致純粹性不強等問題。根據《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辦法》等國家政策規定,他建議應出臺符合省情的文化志愿者管理辦法,扶持鼓勵文化志愿服務組織、機構建設,建立文化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等專業性提升管理體系以及激勵機制、“紅黑榜”,進而提升文化志愿服務的專業性、純粹性。
“相比于一般志愿者,文化志愿者活動更加隱秘,再加上真正的文化人往往很低調,這導致社會對文化志愿者知之甚少。”有鑒于此,他認為給文化志愿者“搭臺唱戲”至為重要。“相關部門應該搭建平臺,打造供需信息集散地,以便有志于參加文化志愿服務的人和文化志愿服務需求方高效精準對接。”王昱建議。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