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洋縣位于漢中盆地東緣,東北高陡、中部低平,南部巴山丘陵,南北山地區占72.2%,海拔950米以上,丘陵區占21.1%,海拔550-840米,山區及丘陵區農民脫貧成為洋縣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該縣因地制宜,牢牢抓住產業扶貧這個長效根本,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調整5115產業脫貧工程配套政策的通知》、《洋縣資產收益扶貧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產業扶貧項目帶貧利益聯結機制的通知》等文件措施,并扎實落地做好“產業連體,股權連心”大文章,一鎮一村一策,聚力奮戰。全縣累計實現110個貧困村脫貧退出,31190戶10.48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3.2%降至0.79%,給高質量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培育經營主體,引領帶動。堅持“外引”和“自建”結合,按照經營主體+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模式,推動“公司+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能人大戶+農戶”等貧困戶全產業服務鏈,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發展。以務工就業帶動、入股分紅、借養收購、合作幫扶等方式,把經營主體的技術、市場、資金與農民的土地、勞力、原料連為一體,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讓農民直接成為農業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價值鏈的投資者、共建者和受益者,實現特色產業增產、經營主體增效、貧困群眾增收聯動效應。
全縣參與產業扶貧經營主體達134個,帶動貧困戶11537戶,形成了白石鎮香菇、蔬菜,八里關鎮養蜂,二龍村香菇,槐樹關鎮紅薯,謝村鎮吊瓜等多個有經營主體帶動的扶貧產業園,有效帶動了當地貧困戶增收。先后發展1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產業發展項目24個,訂單收購農產品2313噸,流轉土地273畝,支付貧困戶土地流轉費29.65萬元;19家企業參與脫貧任務,2017年起每年與農戶簽訂訂單,其中2019年履約3382份累計支付總額3036.2萬元。
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資產收益增收。110個貧困村實施壯大村集體經濟和資產收益扶貧項目173個7623萬元,全年實現集體經濟組織收益399.5萬元,增加集體積累119.8萬元,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與此同時,2019年共下達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和資產收益項目173個,涉及資金7623萬元,全縣有98個貧困村以債權投資方式投入縣資產收益扶貧公司資金5500萬元,獲得分紅211.7萬元,涉及貧困村實現貧困人口分紅全覆蓋,成為一項帶動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的有效途徑。
擴大務工就業,穩定家庭增收。一方面鼓勵支持貧困戶發展牛、羊、生豬、雞鴨等養殖,中藥材、紅薯、土豆、蔬菜等種植,針對地理資源條件針對性發展香菇、木耳、蜂蜜、水果等特色農產品家庭產業,勤勞致富。另一方面,發揮合作社及企業、產業經營主體規模化、配套功能較全等優勢和力量,千方百計吸納貧困戶務工就業。1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使用貧困戶勞務用工227人,支付勞務工資78.3萬元;19家企業參與脫貧任務,累計貧困戶勞務用工1042人,支付貧困戶工資1118.3萬元。
多管齊下,穩固產業發展。舉全縣之力除加大農村水電路、人畜飲水工程、移民搬遷等硬件基礎設施投入外,加大科技扶貧、文化扶貧、志智扶貧、愛心捐贈、企業部門包扶、政策幫扶等力度,特別在全縣上下倡議掀起了消費扶貧熱潮,拉動勞動成果直接變現,助力使得貧困戶農產品及手工藝品等產的出賣的出,為他們分憂解愁增強脫貧信心,拓展產銷有效對接。先后召開消費動員大會,組建成立了洋縣消費扶貧協會,將愛心、慈善與經濟、產業、投資、市場消費等有機結合,發揮中省市幫扶單位及相關企業等力量,通過“以購代捐”等多形式,倡導結合實際團體消費扶貧,并牽線搭橋拓寬銷售渠道,同時鼓勵全縣黨員干部、各界愛心人士積極響應參與到消費脫貧活動中,凝心聚力聯合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使貧困戶實實在在脫貧,使農民幸福生活指數大幅提高,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砥礪共奔小康路。(楊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