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建成投產的靖邊能源化工產業利用園區
工人正在檢查化工產品
靖邊南部地區昔日荒山披綠裝
亞洲最大的天然氣凈化廠——位于靖邊的長慶天然氣凈化廠
□ 許鵬 樊悅
高質量的發展模式不僅僅是量的直觀變化,更是質的內涵提升。靖邊縣以“一抓二促三必須”為工作總機制,以“六抓六確保”為具體工作方針,將均衡、協調、創新、綠色、有續、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始終,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奮斗的目標,全縣上下勠力同心、眾志成城,為35萬老百姓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2019年靖邊縣共爭取到資金85113.52萬元,簽約招商引資項目22個,投資總額達261億元,有效破解了縣級財力短缺“瓶頸”,大大激發了縣域發展活力。老百姓關心的各項重點項目紛紛落地生根,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億元大關,預計年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0億元、增長21.9%,實現由負轉正。
◆干部隊伍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2019年11月18日,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的靖邊干部白新榮因工作勞累過度導致大腦出血,經搶救無效去世,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9歲。辦公桌沒有合攏的筆記本上,還密密麻麻地記錄著當天扶貧工作的內容。
白新榮因公殉職的事跡在靖邊縣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廣大干部群眾表示沉痛的惋惜和深深的敬佩。靖邊縣委縣政府決定將白新榮同志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先進典型、全縣黨員干部學習的楷模,組織各單位迅速學習白新榮同志先進事跡和優秀品格。
人是推動發展的第一主體,高質量的發展首先離不開一支作風硬、能干事的干部隊伍。白新榮是靖邊好干部的縮影,他的身上凝聚了無數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奉獻精神,正是全縣廣大干部不忘初心、抓鐵留痕,用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釘釘子”精神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成績單。正是有這樣一支作風過硬的“鐵軍隊伍”,靖邊“五大夢想”的美好藍圖才會不斷照進現實。
◆“黑色”工業成為閃耀的“鉆石”之王
2019年12月20日,記者來到靖邊縣能源化工產業利用園區,工人們正在忙碌地裝運剛剛生產好的聚烯烴產品。每天約有3500噸聚烯烴產品通過專用列車和汽車運出,為全國十分之一的塑料原料供應商供貨,通過下游企業改性、加工、成型,制造成成千上萬種產品為人們提供各種生活需求。
園區內的榆能化是靖邊工業成功轉型的縮影。榆能化一期啟動項目采用14項國內外先進技術,可生產聚乙烯、聚丙烯產品52種,高端化,差異化的優勢讓企業成為行業內最賺錢的“鉆石”之王,僅2019年1至11月份已累計實現產值112.51億元、繳納稅金16.6億元、實現利潤9億元。
目前,靖邊以石油、天然氣、能源化工、新能源等為重點的核心工業體系基本形成,新型工業的轉型升級之路越走越寬。預計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486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261億元,同比增長2.8%。
◆現代農業成為“底氣十足”的致富產業
2019年,靖邊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提升農業效益,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農產品的供給結構、質量、效益上做文章,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讓“吃飯農業”變成“底氣十足”的“賺錢”產業,真正唱響了“陜西農業看榆林,榆林農業看靖邊”的樂曲。
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靖邊縣在保障糧食安全前提下,大力推動農業結構轉型,通過實施“一減五增”、“3+X”產業戰略以及農業產業示范項目著重解決“怎么種”“種什么”的問題來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靖邊縣以農業產業發展為核心,形成了靖邊版的“3+X”,即大力發展“菜、畜、薯”3個年產值10億級的主導產業,并延長產業鏈,發展深加工。據測算,3大主導產業年產值占該縣農業總產值的57%以上。
目前,靖邊已全方位地培育了產業體系的“制高點”,從頂層設計上為群眾提供了“種什么”“怎么種”的有效“方案”,促使全縣農業結構更加趨于合理,農業效益更加凸顯。
◆集體經濟為”三農”發展奠定長遠根基
記者來到靖邊縣三岔渠便民服務中心大陽灣村集體聯合社時,一顆顆新鮮的雞蛋通過自動化流水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大陽灣村在村支書高中彥的帶動下,利用集體經濟的產業項目資金,以及村委班子出資和群眾自籌資金,辦起了一個現代化的大型養雞場。盛產期,每天約7000多顆雞蛋從合作社的養雞場運出,可為集體經濟增收三四千元,雞蛋變成了村集體致富的“金蛋蛋”。
靖邊各村都根據各自實際,因地制宜發展形式不同的村集體經濟。黃蒿界鎮馬季溝村通過“三變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田坎壁壘,盤活了沉睡的資產,2019年馬季溝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40萬元,人均純收入比上一年高出1500元,全村的貧困戶全部脫貧,村容村貌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寧條梁鎮西園則村,通過將傳統手工藝和現代技術相融合,發展觀光、旅游、生產為一體的集體經濟,西園則油坊剛剛投產就接訂單61萬,預計純利潤達到10萬元,傳統產業搖身一變成了備受市場歡迎的“香餑餑”,西園則村也成了靖邊鄉村旅游的“打卡地”。
據悉,為了增強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靖邊縣已累計投入資金4412.5萬元,扶持村集體經濟組織139個,實施村集體經濟項目151個。
◆全域旅游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去年“國慶”期間,靖邊龍洲丹霞景區和黃河、長江、萬里長城作為國家重要地理景觀在央視70周年慶典中直播,全國實時收看觀眾達6億多人,讓靖邊人倍感自豪。文化的自覺和自信,更加堅定了靖邊走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發展之路。
為了加快全縣重點項目建設進度,靖邊按照“一個項目、一名領導牽頭、一套班子服務、一個部門負責、一套實施方案管理”的“五個一機制”,要求各縣級包抓領導在項目全程都要親臨一線,及時掌握情況、解決問題。同時,為全面破解項目用地、資金、審批等制約項目推進的難題,成立“土地、資金、審批、林地”四個“破難專班”。在文化旅游上,靖邊2019年爭取6700余萬元項目建設資金對寧條梁鎮電影院、龍洲古堡、明長城五臺段、鎮靖古堡、小河會議等舊址進行了維保。
目前,靖邊已累計建成小河革命舊址、五臺森林公園、清涼寺、金雞沙4個3A級景區。一年來,靖邊共接待游客430萬人次、增長18%,旅游綜合收入達23.79億元、增長16%。
◆民營經濟成為激活縣域經濟的內生動力
民營經濟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體。2019年,靖邊縣緊緊圍繞“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發展思路,以“六抓六確保”為工作抓手,積極優化投資環境,全面落實中省市各項減費降稅政策和支持民營經濟“15條”措施,有效降低企業運行成本,釋放政策紅利,形成有利于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鼓勵企業改革創新,落實各級工業技改項目,提升企業品牌質量,促進高質量發展。預計2019年非公經濟占比達到27.4%,第三產業增加值107.5億元、同比增長10.0%。
2019年,靖邊縣中小企業創業園區以“提升營商環境,擴大招商引資、促進企業升級”為目標,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目前園區進駐企業達到74家,其中新引進企業21家。同時,園區不斷創新企業發展模式,以資源整合、土地轉讓等形式,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盤活了40家瀕臨破產的“僵尸企業”和“半拉子”企業,并通過技術創新、優化升級讓“瓶頸期”的企業再次迎來發展新機,涌現出了華偉塑業、三友門業等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民營企業。
隨著“僵尸企業”的復活和高端企業的進駐,中小企業創業園區迸發出了發展的活力,2019年園區實現生產總值6億元,同比增長27.7%;企業上繳稅金2800萬元,與2018年1000萬元相比增長了2.8倍。靖邊民營經濟迎來一個發展的春天,中小企業創業園區已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業樂園。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