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張楚翌 通訊員 藺潔麗) 先進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標志,也是提升全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區域根基。作為國務院首批批準成立的國家級高新區以及國家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聚集地,近年來,西安高新區在“先進制造業”方面轉型升級效果明顯,尤其在2019年,高新區實施實業立區有了新突破,構建首善經濟強區,取得顯著成效。
2019年,高新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0%,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硬科技產業增加值增長17%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6%。隨著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提升,三星、華為、中興、法士特等先進制造業巨頭的落戶和追加投資,使得高新區先進制造業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
加大招商引資
比亞迪在西安累計投資210億元
作為高新區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比亞迪的成功發展,不斷刷新“高新速度”。在落戶西安的16個年頭里,比亞迪先后布局了乘用車、電子、汽車金融、商用車、軌道交通和動力電池等產業,成為繼深圳總部之外,產業發展最全面的基地。截至2019年底,比亞迪在西安累計投資210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2660億元,上繳稅金121億元,解決4萬人就業。
如今在西安,比亞迪已建成西安新能源產業基地以及高新工業園兩個園區。其中,比亞迪高新工業園建立于2005年4月,主要承擔部分汽車零部件、手機零部件以及整機的生產制造。比亞迪西安新能源產業基地新能源乘用車一期于2014年9月順利投產,建成汽車整車四大工藝及關鍵零部件生產線,形成年產30萬輛整車生產規模,是比亞迪集團目前生產工藝最先進、生產規模最大的工業園,匯集了比亞迪汽車高精尖的技術和全自動化的生產設備。
作為西安高新區先進制造業的一份子,比亞迪深耕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在電動車領域,比亞迪掌握電池、電機、電控和IGBT功率半導體以及智能網聯Dilink系統等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市場覆蓋“七大”常規領域(私家車、城市公交、出租車、道路客運、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筑物流、環衛車)和“四大”特殊領域(倉儲、礦山、機場、港口)。在西安市,超過4000輛的純電動公交車已投入運營,超過6000輛的純電動出租車將在今年內全部上路。
以創新為引領
助力法士特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西安比亞迪總裝生產線上,全新一代“秦”以一分鐘一輛的節拍走出生產線時,法士特變速器也在以每月10萬臺的產銷速度,走出中國,遠銷美國、日本、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東歐多家汽車廠變速器供應商之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成就法士特今日輝煌的核心立意。近年來,法士特憑借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始終堅持“生產一代、試制一代、研發一代、構思一代”的產品升級換代理念,先后搭建起了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英國創新中心”為主的四大研發創新平臺,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的科技研發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目前已擁有核心技術專利千余項并逐年遞增,95%被轉化為各類科技成果。
2019年企業研發資金投入比例再度擴大突破4%,以投資強研發,以創新促轉型,持續為企業高質量增長傳輸不竭動力。去年9月底,法士特出口基地、寶雞中輕型變速器生產基地已經投產。目前,法士特咸陽液力緩速器生產基地廠房等基礎建設已完成,初步形成了法士特集團化運作、科學化布局、多元化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以規劃為引領
加快“先進制造業”示范區建設
從“制造業”到“先進制造業”的演變,不僅推動著企業轉型升級,還催生了一些列政策的發布。2019年12月,西安高新區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快打造先進制造業示范區的行動方案》。
根據《方案》,西安高新區力爭到2025年,形成電子信息產業、汽車產業、高端裝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4個千億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總產值突破8000億元,并實現產業引領示范、企業引領示范、創新引領示范、品牌引領示范以及融合引領示范共5個引領示范目標。
與此同時,西安高新區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保障,包括安排新設100億元的先進制造業產業引導基金,擴大對先進制造業企業的資金支持;用每年新增建設用地的40%保證相關產業用地供給,設立5億元資金吸引、培育高端人才,新設600萬元獎金池的先進制造“主人翁獎”等等。
在推動先進制造業示范區的建設中,高新區將注重提升集群創新能力,有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優化空間布局,總體形成“優勢互補、錯位協同”的空間發展格局;提高集群招商質量,推進招商引資“量質”突破和集群產業鏈招大引強;增強集群企業優勢,培育龍頭企業集群和集群特色企業;理順推進機制,促進集群項目建設。
目前高新區已形成電子信息產業、汽車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四個產業集群。2020年,高新區將強化加大扶持資金力度、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措施,突出“硬科技”,實現高新區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硬科技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實現全面超越。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