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奮戰在戰“疫”一線的黨員干部和醫護人員外,還有無數默默守護在“幕后”的“平凡人”。在紫陽縣人民醫院,就有這么一群可愛的人,他們的“戰場”不在預檢分診點、不在發熱門診、更不在隔離病區,他們在戰“疫”的大后方,做著普通卻又不平凡的事,他們的付出可圈可點,他們的奉獻可歌可泣。
陳均:“疫”情不散婚期延遲
25歲的陳均是紫陽縣人民醫院藥劑科一名藥師,同時也是一名駐村扶貧干部。自2018年被縣人民醫院選派前往包聯的高橋鎮板廠村駐村開始,他就用自己的真情實意,認真的呵護著腳下的這“一畝三分地”。
2020年春節,本應是陳均與女友周妍結婚的日子,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卻打破了他們的原定計劃。
“村里返鄉人員比較多,疫情防控難度大,我得回去幫忙,我們的婚期再推推吧。”陳均通過電話告知遠在四川的女友周妍。
周妍的家在四川農村,只有過年期間親戚朋友才能聚齊,所以兩人的婚期也就選在了這個時候。年前雙方家里已將請帖發了出去,招待客人的食材也都準備好了,但面對疫情,兩家人商議后主動選擇將婚期推遲。
“結婚的日子是之前選好的,家里老人比較在乎,但這次還是選擇尊重我們自己的意愿,對我們來說只要能在一起,天天都是好日子。”周妍說。
沒有了后顧之憂,陳均回村后便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當中,每天不僅要完成疫情防控工作,還要統籌抓好村里脫貧攻堅相關工作。
2月15日,一場大雪扮靚了整個板廠村,但對于陳均來說,入戶宣傳疫情防控則變的更為艱辛。沿著盤山公路,他深一腳淺一腳的行走在雪地當中,到達村民家時,鞋面上的雪還未完全融化,但里面的襪子已被浸濕,雙腳也幾乎被凍僵。返程時,由于道路濕滑,他不慎摔倒,導致腳踝扭傷,就這樣一瘸一拐的回到了村委會。
“很多村民對疫情嚴重性認識不夠,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及時了解情況,都要重視起來,尤其是對外地返鄉人員,盡量規勸他們不要去其他村民家中串門。”陳均說到。
眼下,陳均與周妍的婚期還需要再等等。但俗話說,“好飯不怕晚,好事不怕慢”,疫情結束之后,他們定能如約相會,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鄧瑩:讓一線的“戰友”們吃上一口熱飯
34歲的鄧瑩是紫陽縣人民醫院一名財務科收費員,自從疫情防控戰役打響后,她的“主戰場”便由收費室轉移到了灶臺。
“一線醫護人員基本都沒時間回家吃飯,外賣也停了,每天就只能吃點醫院配發的泡面和面包,我就想著給他們做點熱飯送去。”鄧瑩說。
從2月2日起,考慮到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無處吃飯的鄧瑩便自發組建了名為“加油站”的微信群,每天她都會在群里詢問誰需要訂飯。起初有的醫護人員還不太好意思,但聽說鄧瑩做的飯菜不僅精致可口,而且想吃什么還能自己選擇,時間一長,每天在群里報伙的醫護人員也就多了起來,群人數也從原先的15人增加到了37人。
吃飯的人多了,食材供應就成了問題,年前自家準備的食材也很快見了底。這樣一來,“廚師”鄧瑩又搖身一變,成了“采買員”,每隔兩天她都會起個大早,到菜市場買上二三十斤食材,艱難的提回家中后,就馬不停蹄的開展洗菜、切菜、做飯,這一忙活就到了中午,當熱騰騰的飯菜送到醫護人員手中時,正值飯點。
“這次疫情這么嚴重,醫護人員都在一線奮勇抗疫,我雖然不能像他們一樣,但是能讓他們吃飯一口熱飯、喝上一口熱湯,我也就很開心了。”鄧瑩微笑著說。
宋正娟:與時間賽跑守好戰疫“彈藥庫”
31歲的宋正娟是紫陽縣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用耗材庫管員,自疫情防控工作開始,她幾乎忙的是腳不沾地,每天都需要對醫院各種途徑獲取的防護物資進行清點、登記、入庫、調配。
疫情發展速度快,波及范圍廣,醫院抗疫一線防護物資需求量大,作為防護物資保障部門,能夠及時、合理調配物資成了關鍵。宋正娟為了讓每個崗位都有物資可領,她只能進行少量多發,無論多晚,只要一線需要,她都會隨叫隨到。為此,她還將兩個年幼的孩子送到了自己父母身邊照顧。
1月29日,正月初五,醫院聯系到一批防護物資,但因高速封路,對方無法直接送往醫院。宋正娟得知后,便毫不猶疑的申請前往柞水取貨,當她到達目的地后,卻沒有見到貨物,隨后又被告知要前往西安領取。
幾經周折,宋正娟終于在第二天凌晨1點將防護物資順利護送回了醫院。此時,她并沒有立即休息,而是將一箱箱物資搬進了耗材庫房,搬完后,她的雙腿已經微微發顫,本就瘦弱的身體,已經累到了極限,但為了保證一線醫護人員能夠第一時間領取物資,她還是堅持完成了物資的清點驗收。
“我現在一聽見哪有防護物資,就想馬上去搬回來,能為一線醫護人員做好后勤保障,再苦再累也值得。”宋正娟說。
在紫陽,像陳均、鄧瑩、宋正娟這樣的普通人還有很多,正是因為有這群“普通人”在后方的默默付出,才能保證醫護人員在前線安心戰“疫”。(通訊員 唐波 余飛)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