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溯兩個月,大概誰也不會想到,被西安高新區寄予厚望的絲路(西安)前海園項目會在這樣一個時間點、以這樣的方式開工。
2月23日上午,絲路(西安)前海園項目等總投資130.1億元的6個項目集中開工。為確保疫情防控期間開工安全,開工儀式通過兩地視頻連線方式在西安和深圳同步進行。
絲路(西安)前海園項目成為深圳前海推動與內地合作的重要樣板,成為進一步發揮前海“服務內地”作用的重要空間載體。
不過,在時間節點的選擇上,絲路(西安)前海園項目的開工,被公眾解讀出了更多的意義——這標志著西安高新區全面吹響了復工復產的沖鋒號——也許,這恰恰是事實,是西安高新區和深圳前海共同向外界傳遞出的強烈信號。
未來之瞳鏈接“前海模式” 共筑西部金融創新策源地
西安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內陸改革開放的新高地。西安高新區,作為西安經濟發展的“排頭兵”,近年來始終高度重視金融產業。西安高新區聚焦科技產業與金融資本深度融合發展,著力推動金融產業平臺載體建設的思路與做法,與前海以金融作為四大主導產業之一、通過金融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極高的契合度。加之,2018年,西安高新區全面啟動了絲路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建設,打造千億級金融服務業產業集群,使得吸引力不斷提升,絲路金融資源不斷匯聚,為高質量發展打開了無限想象空間,也為前海和高新區的高質量合作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是我國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先導區,是“特區中的特區”,也是我國創新金融、現代物流、總部經濟、科技及專業服務、通訊及媒體服務、商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引領區,大珠三角的“曼哈頓”,國家賦予其輻射帶動“一帶一路”創新金融開放發展的重大使命,有望成為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內地的橋頭堡和國內企業走向世界的跳板。
和合共生,守正出新。作為“前海模式”在內地復制推廣的第一站,絲路(西安)前海園標志著西安高新未來之瞳成功鏈接深圳“前海模式”,應該可以掀起西安絲路金融中心核心區建設新高潮,助力西安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加快打造“一帶一路”金融開放新高地。依托前海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核心動力,借勢前海已具備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特別是金融創新領域的動能,同時結合西安高新區在高新技術方面的產業優勢,在鞏固發展傳統金融和推進跨境金融發展的基礎上,重點發展金融+科技的業態,使絲路(西安)前海園成為西部金融創新策源地,成為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西部大開發、輻射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節點。
強化現代金融與高新科技互乘放大優勢
據了解,絲路(西安)前海園項目,位于西安絲路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未來之瞳,占地106畝,總建筑面積34.6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5億元,將打造總部金融區、創新金融區(含基金小鎮)、金融科技區、高層金融人才居住區等,計劃2021年6月竣工投用。
絲路(西安)前海園致力于“立足橋頭、攜手前海、融通絲路”,依托西安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優勢和硬科技策源地優勢,推廣前海創新金融的優惠政策和先進運營機制,引入各類持牌金融機構區域總部、創新金融機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及金融科技公司,引入不少于130家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且基金管理規模不少于600億元,引入不少于10家供應鏈金融持牌機構等入駐園區。并導入前海金融創新政策,推動落實自貿區金融創新試點,打造西部金融改革創新高地。
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高質量發展、以制度創新促高質量發展、以“科技+金融”為抓手促高質量發展,是西安高新區與前海共同的發展目標與方向。該園區將以前海園為榜樣,面向“一帶一路”,聚焦創新金融,推廣前海特區優惠政策和先進機制,建設國際一流的軟硬環境,全力打造現代化、市場化、國際化、集群化的金融生態,加快引入世界一流創新金融企業及中介機構,大力彌補西安金融短板,不斷強化現代金融與高新科技的互乘放大優勢,為加快西安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用好“前海模式” 打造“服務內
作為項目的承載之地,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西安高新區率先吹響了復工復產的號角,以實際行動積極響應中央疫情防控“大戰”和經濟社會發展“大考”。
西安高新區相關領導表示,在確保防控工作萬無一失的前提下,西安高新區將有序、有力、有效加快絲路(西安)前海園項目建設,切實將其打造成前海“服務內地”的重要樣板,助力西安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認真履行好創新金融服務、加速新興產業發展的歷史使命,為建設西安絲路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舉旗幟、打頭陣、立新功。
當然,在“絲路(西安)前海園”建設中,西安高新區需要學好“前海模式”用好“前海模式”,深入推動科技金融改革、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環境營造和金融產業發展,為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和國家中心城市提供源源動力和強大支撐。這更是西安高新區與深圳前海進行合作的應有之義。
期待絲路(西安)前海園早日竣工,并使之成為西安高新區和深圳前海攜手探索“飛地經濟”合作模式的生動案例,不斷復制推廣,在內地更多城市結滿累累碩果。(張楚翌)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