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義宏
著眼新時代社會階層人員構成的多元化、復雜化,立足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通過調研發現,當前基層政協團結聯誼工作存在著缺機制、少載體、面不廣、活動不經常等問題。如何強化團結聯誼功能,補齊短板弱項,是基層政協履職探索創新的重點之一,結合學習思考和工作實踐,筆者談幾點認識和感悟。
一、多點發力凝聚思想政治共識
思想凝聚是團結聯誼的基礎,必須加強教育引導,把黨的路線方針轉化為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堅持思想政治統領。以推進政協黨的建設全覆蓋為抓手,發揮黨組領導核心作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委員先鋒模范作用,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主軸,用“關鍵少數”去影響和帶動各界人士,有針對性地寓政治教育于日常工作,引導各界人士增進“四個認同”,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政治敏銳性,提高政治鑒別力,以思想上的同心同德推動目標上同向、行動上同行,切實做到以道相交同甘苦、以志相交共奮斗。
突出民主協商凝聚。協商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要用好民主協商制度和形式,有事多商量、有事會商量,講究方式方法,與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坐在一條板凳上開展熱烈而不對立的討論,真誠而不敷衍的交流,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量容人,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在溝通中增進了解,在交流中達成共識,在協商中解決問題,不斷增強團結目標下的民主協商和民主協商基礎上的團結。
注重履職實效引導。工作實效最具說服力,要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通過民主監督、調研視察、提案辦理、建言資政等形式,推動問題瓶頸破解、工作改進、民生改善,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引導各界人士增強對奮斗目標的認同,通過委員們實干苦干作風、創業作為成果、奉獻社會實績,引領凝聚各界人士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身體力行為建成小康社會獻良策出實招。
二、多方施策匯集各界人士才智
力量凝聚是團結聯誼的關鍵,必須綜合施策,多管齊下,廣納群言,博集眾智,匯聚起萬眾同心共建小康社會的強大合力。
論壇研討聚智。創新開辦政協論壇,搭建聚智集策新平臺,選擇經濟、生態、教育、醫療等全局性戰略性課題,邀請國家、省、市行業領軍人物、科研院所教授學者、界別專家委員、企業家等不同領域人才參加研討交流,發表立意新、層次高、專業性強、可操作的真知灼見,邀請黨委、政府領導參加論壇研討,加快成果吸納轉化,匯聚起助推發展的高端人才智慧。
參觀鑒學聚力。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選擇重點發展課題,積極主動走出去,學習借鑒先進地區成功經驗和好的做法,以榜樣引領各界人士對標看齊、擔當作為,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力量,積極為本地發展作推介,為項目建設找信息,為企業落戶牽紅線,并結合實際取長補短,借觀成功之路,細謀破題之策,探索出一套適合本地的工作方法流程、體系機制,借“他山之石”攻破弱項瓶頸,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實地調研聚策。善于在調研中汲取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經常沉身產業基地、項目現場以及田間地頭,與群眾促膝交談,聽群眾沾泥土接地氣的建議,拜群眾為師,求知于群眾在鮮活實踐中創造的寶貴經驗,求解于群眾解決問題的措施對策,把群眾的智慧凝聚成認清現象本質、把握事物規律的方法,凝聚成黨政科學決策的依據,使各項工作更加符合實情、貼扣民意。
三、多層推進強化常態聯絡機制
活動凝聚是團結聯誼的載體,必須健全完善機制,豐富內容形式,保障團結聯誼活動常態有序高效開展。
強化領導組織推動。領導重視是團結聯誼取得實效的重要前提,要形成黨委統領把向、政府支持關注、部門協作配合、各界人士積極參與的聯動機制,營造各級高度重視,齊抓共管的社會氛圍;政協各專委會要充分發揮統戰功能,抓好團結聯誼工作的謀劃部署,有聲有色組織實施,增強吸引力和凝聚力;政協機關要進一步發揮承上啟下、協調左右、聯系內外的職能作用,做好服務保障工作,打造團結聯誼之家。
完善制度常態聯絡。探索完善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對口聯系黨政部門,專委會分工聯系界別及學聯組,界別委員聯系群眾等工作制度,明確責任分工,健全運行機制,不斷加強與工商聯、無黨派、民族宗教、新階層人士的溝通聯系,加強與本地致富能手、鄉賢能人、鄉村醫生和經商務工人員等群體的定期聯絡,實現溝通交流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調動各界人士充分發揮團結聯誼的橋梁紐帶作用,協助黨委、政府做好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助推發展等工作。
豐富活動深化交流。針對不同的聯誼對象量身定制產業升級、全域旅游、教育醫療、養老養生、文體娛樂等聯誼主題,以視察調研、懇談協商、微博微信、APP等形式,開展豐富的聯誼交流,經常性舉辦主題詩會、茶話會等聯誼活動,定期看望慰問界別委員和群眾,在各界人士獲得重大獎項、取得重大成就時祝賀慰問,在遇到急難問題時主動幫助解決,通過多種形式把各界人士像石榴籽一樣緊密團結在黨的旗幟下,凝聚起同心筑夢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太白縣政協辦公室主任)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