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核心在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如何解決轄區群眾增收致富問題是始終擺正黨委、政府的一道重大課題。2016年,紫陽縣高橋鎮新一屆黨委、政府班子成立后,該鎮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緊跟農業現代化步伐,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同時,結合各村實際,發揮各村優勢,初步形成了“修腳+貧困戶、園區+貧困戶、旅游+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等多種產業脫貧帶動模式,因地制宜傾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高橋鎮板廠村中藥材種植基地
因地制宜,選準產業脫貧新路徑
該鎮自然條件差,基礎薄弱、產業單一,內生動力不足,全鎮脫貧面臨諸多困難。針對這一實際,該鎮堅持問題導向,深入調查研究,結合該鎮實際,提出把產業培育作為突破口,全力發展一村一品沖破遏制群眾經濟發展的瓶頸限制。為把思路落到實處,在具體工作上,堅持實地走訪,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為根本導向,注重在具體脫貧問題中找出普遍性規律,進而調整脫貧思路,聚焦問題短板,確保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形成了中高山藥材、中半山魔芋香椿、中低山茶葉蔬菜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因勢利導,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該鎮是足浴產業發源地,黨委政府把發展足浴產業作為脫貧增收的重頭戲,每年通過各種途徑組織動員全鎮近7000人外出修腳務工增收,在外修腳人員平均每人年收入在50000元以上,此舉大大加速了該鎮的脫貧攻堅工作進程。同時,根據獨特地域優勢,在家人口采取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方式,借助任河漂流、古廊橋和夢紫陽、裴壩觀光茶園等自然風光,選擇從事鄉村旅游產業增收;各村廣泛發展以養殖豬、牛、羊及種植魔芋、中藥材等為代表的短效產業;結合該鎮的豐富土地資源,鼓勵群眾養殖中蜂、種植陽荷姜及香椿等特色產業;在龍潭、蘭草、裴壩、雙龍等村集中連片發展茶葉長效產業。另外,各村包聯干部負責宣傳發動群眾參與務工增收,同時把自家荒山野嶺讓出來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形成規模化發展,全力構建多元化產業集群,助力群眾脫貧致富。
因戶施策,家門口就業促增收
近幾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推進,該鎮由過去的“漫灌式”扶貧逐步向“滴灌式”扶貧轉化,在各級各部門包聯干部的全力幫扶下,各項產業扶貧成效化繭成蝶,十分明顯。截至目前,該鎮移民搬遷工作進入白熱化階段,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全鎮移民搬遷共1340戶4597人,“十三五”期間全鎮移民搬遷共1490戶5000人,危房改造270戶770人,特困群眾入住“交鑰匙”工程,五保戶實行敬老院集中入住,切實保證了轄區群眾都有安全住房。各村、各集中安置小區水、電、路、訊全覆蓋,醫療、上學等各方面配套齊全,各安置小區基本都配有社區工廠,有效解決了在家群眾樓上住房、樓下就業的夙愿。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愿望指日可待,“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基本得已實現。與此同時,大力發展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聯系實際,因戶施策,傾力打造景點游客多、地里種植綠、空中蜜蜂飛、家中養殖肥、外出務工忙的產旅一體化產業集群,讓群眾實現產業多元化增收。
高橋鎮香椿育苗基地
據可靠統計,目前該鎮共有從事農業生產加工、制作、旅游、種養殖等方面的民營企業9家,各類合作社14家、中小型茶葉加工廠11家、社區工廠5家;全鎮茶葉種植面積共7636畝,魔芋種植4860畝、香椿及陽荷姜種植5000余畝、中小型家禽養殖戶共1000余戶,轄區已初步形成村村有產業、戶戶能增收、人人有事做的產業發展格局,切實促進了群眾致富增收,此舉加速了全鎮脫貧致富的步伐。
沒有松柏恒,難得雪中青。如何讓群眾安居、興業、增收?是該鎮黨委政府永恒研究發展的課題,該鎮立足實際、對標對表、查擺差距,以良好精神狀態補短板、促落實,以實干作風解難題、促發展,以敢干善干、努力干、加油干的奮進步伐,共同吹響“產業興鎮”集結號。我們堅信,只要干群齊心“擼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就不會讓任何一個貧困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劉成軍)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