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斌 通訊員 李軍 張宏
“去年,肉品市場行情向好,180頭牛賣了360余萬元!”阮長江是南寬坪鎮下鍋廠村副支書,2017年,他積極發揮“領頭雁”作用,投資1000多萬元,成立了山陽縣秦山綠緣生態農牧有限公司,第二年,棚舍里就飼養了300頭牛。
近年來,山陽縣積極開展黨旗引領脫貧路主題實踐活動,不斷加強和鞏固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合作社、能人大戶帶動,創新金融幫扶、科技幫扶、營銷幫扶的“三帶三創”扶貧模式,以培育產業和就業為主,全面推廣“扶貧脫貧互講互評”和“四查四幫四強”經驗,全縣10萬余名貧困群眾于2019年實現脫貧摘帽。
“過去我是‘糧民’,家里到處都是糧食?,F在成了典型的‘一介草民’,一年賣飼草七八萬斤,收入近2萬元呢。”商洛市山陽縣南寬坪鎮下鍋廠村連九組的寧成武說,自己之所以能夠增收致富,是因為下鍋廠村建起了一個生態養牛場。
56歲的寧成武種了一輩子莊稼,他知道哪塊地能長出糧食,哪塊地只能種瓜點豆。“原來種一畝地玉米收入不到400元,現在賣飼草,每畝收入1800元,一根玉米稈能值1塊錢!”說起現在的變化,寧成武臉上滿是笑容。
去年,下鍋廠村村民在阮長江的帶動下,轉變思想觀念,一改傳統耕作,將農田和撂荒地全部種密植玉米,戶均增收1000元,養牛場收購飼草達600噸,村民僅此一項的收益就達30萬元。
“國家政策太好了,我搶抓精準脫貧機遇,因地制宜發展生態養牛,不但自己能致富,還能帶動全村群眾脫貧奔小康。”阮長江原本在縣城批發水果,受親戚販牛的影響,毅然回鄉創辦養牛場,“我們正在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農牧業循環經濟,鼓勵群眾種植、務工和參股經營,確保流轉土地得租金、勞務得薪金、入股得股金。”
金明成一家有六口人,其中三人殘疾,是典型的因病返貧戶。去年,金明成被養牛場聘用,每月工資3000元。“要不是養牛場,我都不知道日子咋熬,現在每月有了穩定的收入,再加年底分紅,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金明成說。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叫富。由于養牛場的建成,下鍋廠村的貧困群眾轉身成為產業工人,去年人均收入8743.7元,創歷史新高。
據了解,山陽縣秦山綠緣生態農牧有限公司除了養牛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外,還流轉土地1000畝,利用牛糞還田發展具有保健功效的神仙葉有機茶,預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100余人。
謀牛事,念牛經,發牛財。“今年,我們先行試點在五個行政村推廣玉米種植,計劃為養牛場提供飼草3000噸,預計群眾收益150萬元。試點成功后,將在全鎮推廣,支持企業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群眾致富奔小康。”南寬坪鎮鎮長鄧秀峰說。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