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是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基礎支撐,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府谷縣府谷鎮緊緊圍繞貧困群眾持續增收這條主線,因地制宜,集中推廣“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小型加工廠、白絨山羊養殖和規模化種植,全力以赴地抓好產業扶貧,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小型加工廠的新希望
府谷鎮王家畔村的王廷,是一個標準“85”后,正值青年,意氣奮發之時,突發肌肉萎縮癥,一夜之間他再也無法站立,下半生只能在輪椅上度過。父母已經年邁,女兒正在上學,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一度時期很消沉,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伤钠拮訁s沒有放棄,日夜照顧他,培養女兒,照料父母。也許是妻子不離不棄的付出感動了他,也許是好學上進的女兒讓他看到了希望。他決定在政府的幫助下自主創業。王廷說,政府給的錢是有數目的,可以保證吃穿不愁,可是這樣總是依賴政府救助也不是長久之計,于是自己謀劃著做一番事業。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番周折,他選定了建一個小型的石膏廠。當他著手做好了調研、注冊、登記、選址、預算等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后,資金缺口卻成了最大的難題。府谷鎮政府得知情況,第一時間給予他0.6萬產業扶貧資金,并及時與農村商業銀行對接,幫助其申請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一切落定后。夫妻二人開車帶著一副輪椅開始去山東學習技術,購買機器。就這樣,他在輪椅上將工廠興辦起來。取名——佳美石膏廠,寓意生活越來越美。
由于以前完全沒有經驗不懂建材行業,去年經營了兩個月沒有掙錢。于是他就刻苦學習生產技術,努力去推銷,今年生意有了明顯的好轉。于是他主動找到鎮政府要自主脫貧。他說:政府給與我極大的支持,剩下的讓我自己去干。在得到殘聯3萬元的殘疾人自主創業補助后,他的工廠規模進一步擴大,生產品種也逐步增加,于是他主動聯系找到和他一樣貧困戶,讓他們在自己的廠里干活,跟著師傅學技術,以此來增加收入。
農業產業的新動能
雙模拱棚種植瓜果蔬菜是該鎮又一個扶貧產業項目。初夏的北方田地里人們耕作才剛剛開始,可是在府谷鎮高粱村的雙模拱棚里,已經是瓜果遍地,再過10天就可上市了,比傳統種植整整早了1個半月。這時也正值溫室大棚瓜果已經下架,傳統種植瓜果還沒有上市的空檔期,不僅瓜果銷售不愁,而且可以賣個好價錢。在西瓜棚里記者見到了該村村民王玉蘭,她正在為西瓜授花粉。她說,在大棚里干活,不僅可以掙工資,還能學習種植技術。明天她自己就可以種大棚蔬菜了。
據了解,該村2019年10月投資95萬元,一期建設20座雙模拱棚,現在已經投入使用,種植6棚西瓜、14棚香瓜;今年又投入110萬元建設20座雙模拱棚和1座溫室大棚,目前已經完工。與此同時,該村還投資78萬元扶貧資金建設了規模為2000只的養羊廠,目前,白絨山羊存欄500只。到規模形成以后,每年出欄1000只。據高粱村黨支部書記張飛介紹,養羊場是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和農投公司聯合經營的,村民每年除享受分6萬固定分紅外,還有26%的股份,低收入家庭在羊場股份是一般村民的3倍,而且貧困戶還可以優先在羊場工作掙社會工資。
扶貧市場的新活力
府谷鎮是府谷縣的中心區域,接納了該縣各鎮的易地移民搬遷戶,為了促進易地移民搬遷戶及新府山周邊群眾發展農特產品零售,保障就業增收和鞏固脫貧成果,在該鎮閆家洼村投資512萬元,建設了新府山移民搬遷綜合農貿市場。該市場內分為生肉區域和水果蔬菜及其他區域。目前,內設攤位桌面已經全部安裝完成,水電等基礎設施已接入,完全具備生產經營條件。府谷鎮新府村黨支部書記閆瑞軍告訴記者,集貿市場是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出資建設的,可以解決新府山小區及周邊2-3萬群眾的買菜難問題。同時,為貧困戶提供82攤位,讓貧困戶賣自己的農產品,增加他們經濟收入,還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真正實現搬的出穩得住。
據統計,2017年以來,該鎮共實施村集體產業扶貧項目9個,其中種植業6個,設施種植業2個,養殖場1個,財政注入扶貧資金580萬元。(王永新)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