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白于山區,好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窮,這里干旱少雨,嚴重缺水,不僅“窮名遠播”,更是曾被稱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
近日,“行走白于山區”脫貧攻堅媒體采風行深入定邊縣白于山區,看白于山區人民是如何脫貧攻堅。
第一站,便是定邊縣最遠的鄉鎮之一張崾先鎮鐵角城村,該村距縣城115公里,種植方式仍以畜力手工為主,屬于典型的自給自足農村經濟模式。自脫貧攻堅以來,定邊縣林業局把生態扶貧與該村脫貧攻堅緊密結合、統籌安排,積極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地轉化、新一輪退耕還林等林業生態工程,使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促進了貧困戶增收,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
生態保護與脫貧增收“雙贏”
每天清晨4點多,鐵角城村的護林員康會元便起來喂羊、喂雞,收拾好家中農活,隨后騎著摩托車開始巡山,這是康會元做護林員的第四個年頭,康會元負責的林地足有5000畝。
今年52歲的康會元原先是貧困戶,幾年前,當地政府為了幫助康會元這類貧困戶脫貧,先后多次在該村聘用護林員。如今,鐵角城村7個護林員人均年工資10000元左右,截至目前,當地政府已經累計向該村貧困人口護林員發放工資20多萬元。
媒體記者在了解康會元家里的情況
“今年天太旱,種的玉米都干死了。”見到記者,52歲的康會元感慨的說。原以為康會元在為干旱發愁,不料康會元卻面露笑容道:“以前要是這么干旱,農民這一年的日子可就難過了,現在國家的政策好,我們不發愁。”
從當地林業部門了解到,今年是該地區25年來最干旱的一年,然而康會元卻滿不在乎的說:“我當護林員一年收入10000元,幾個兒子也能打工掙錢,加上每年養羊、種地,以及退耕還林的補助,一年至少4萬元的收入,人均起碼6000元收入,現在日子比以前要好太多。”
2017年以來,定邊縣按照中央“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生態護林員”的要求,共聘用生態護林員368人次。截止目前,已向368名生態護林員(家庭人口1533人)發放工資463.55萬元,戶均受益12596元,生態護林員家庭人均受益3023元。聘用生態護林員既解決了貧困戶就業崗位又對森林管護起到了重要作用,實現生態保護與脫貧增收“雙贏”。
吃 “生態飯” 奔致富路
新一輪退耕還林實施以來,定邊縣將退耕還林任務大力向鐵角城村傾斜,鐵角城村貧困戶積極種植,共30多戶貧困戶實施退耕還林面積1219畝,可享受補助190.78萬元。
62歲的,康建廷就是此次退耕還林的受益者,在退耕還林實施以來,康建廷共退耕還林90畝,五年間,共收到退耕還林補助16萬余元,每年僅退耕還林的補助便可達到3萬多元。除此之外,康建廷更是將90畝土地全部種上了山杏和山桃,目前,山杏和山桃樹也逐漸長大,即將成為康建廷一家的重要收入來源。
自脫貧攻堅以來,定邊縣以“生態效益補償”、“護林員就地轉化”、“新一輪退耕還林培育增收”三項生態脫貧措施為鐵角城村群眾帶來來自林業方面的收入700多萬元,為該村貧困戶帶來來自林業方面的收入260多萬元。通過不斷推進生態脫貧措施,該村群眾真正吃上了“生態飯”,生態扶貧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脫貧致富步伐。(記者 許鵬)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