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府谷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緊緊圍繞省市自然資源部門和縣委、縣政府工作決策部署,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按照全縣“東治川、南治山、西治礦”戰略定位和“山水林田湖草產礦人”九位一體綜合治理工作思路,全面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大力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縣建設。
綠化行動
沿黃生態修復全面推進
沿黃公路生態修復現狀
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原則,按照“復墾造田、景觀再造、開發建設、場地展示”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規劃思路,充分利用廢棄礦山及周圍的特殊地形,重建植被形成綠地;對修復區邊坡進行護坡復綠,建造人文觀景臺,塑造黃河沿岸特色景觀;實施土地平整、表土回覆,重新規劃為耕地種植區;將沿黃公路廢棄場地或土壤基質不良的場地作為公路服務區,進行開發建設活動,形成集礦山修復區、經濟林區、綠地區、觀景臺、耕地區、義務植樹區、山體復綠區、沿黃公路服務區、邊坡修復區、宣傳區為一體的生態修復治理方案,逐步實現黃河沿岸山頂林草覆蓋、山坡經濟林果、山底環境宜居,打造沿黃生態路、產業路、致富路、經濟路、觀光路。目前,投資1200萬元的府谷縣沿黃地區天橋段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已完成設計編審,即將組織實施招投標工作,其余5個生態修復項目正在爭取中央投資,全力打造全市黃河流域生態修復示范項目。
國土綠化行動穩步開展
三道溝治理區航拍
根據市縣綜治項目整治整改工作要求,通過在尾坑回填覆土、邊坡整改、截排水及灌溉設施建設、植被恢復、項目區道路工程基礎上,按照“12345”工作思路完善提高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即一條砂石路;兩套抽水供電線路,備用5臺光伏太陽能板水泵,形成雙回路供電系統;每三百畝一眼套管井,有條件建設的項目區修建一座高位水池,一臺耕作拖拉機,每畝地預交100元電費;四百公斤有機肥/畝;五十公分以上耕作層改良土壤。截至目前,24個綜治項目已開展整治整改復墾復綠工程,其中18個正在實施,6個已完工,累計完成土地復墾復綠8000余畝。
礦區生態修復成效初顯
三道溝治理區果蔬大棚
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原則,統籌考慮礦區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容村貌綜合治理和種養殖產業協調發展的實際情況,遵循自然和生態規律,尊重礦區群眾實際需求。按照“一礦一策、試點先行”的原則,以府谷縣三道溝煤礦、南梁煤礦、瑞豐煤礦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項目為示范點,通過實地調研、到礦指導、跟進服務等方式,在塌陷區內進行土地平整,修建蔬菜、瓜果溫室大棚和采摘園,并在采空區域內大量種植油松、樟子松、云杉等樹種,加大綠化面積,全面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目前三道溝煤礦已經完成采空塌陷區治理2.8萬畝;南梁煤礦正在編制年度實施方案;瑞豐煤礦已經完成本年度50畝生態果園種植任務,后續200畝矸石場治理正在有序推進。
三道溝治理區大棚
誰曾想到,三道溝煤礦采空塌陷區西堯溝村,現在是一塊塊平整的土地,整齊地分布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在地塊的東南角邊上,是一排排整齊的果蔬大棚,大棚內草莓、西瓜、西紅柿、香瓜等瓜果蔬菜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色。通過在西堯溝村實施“千畝坡改梯、萬畝生態林”項目,累計平整土地1000畝,山體綠化4000畝,種植圓柏、樟子松、杜松等樹種32萬株,極大地改善了礦區人居環境,也為西堯溝村農業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下一階段,府谷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以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為契機,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礦區生態修復治理,加快黃河流域生態修復項目落地,助力全縣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記者 許鵬 通訊員 韓鵬)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