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定邊縣樊學鎮焦掌村統籌優化農業生產布局,調整種植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以滲水地膜谷子種植為“牛鼻子”的有機旱作農業,不僅讓農戶手中的“低產田”變成了“致富田”,也讓農戶依靠谷子邁上了增收致富的“金”光大道。
中午時分,65歲的脫貧戶羅振升剛剛清理完井區衛生,又急匆匆的來到了今年自家試驗種植的20畝滲水地膜谷子地里察看,看著眼前成片的谷子長勢喜人,金黃的谷穗含蓄地低下了頭,這讓脫貧戶羅振升曾經想都不敢想。
羅振升美滋滋的看著自己地里的谷穗。
“我們種這個薄膜確實好,產量比旱地我估計增加到一半都不止,旱地一年種的谷子大概就是四百斤左右,今年,我估計這個谷子起碼要過一千斤。 ”樊學鎮焦掌村脫貧戶羅振升開心的說到。
樊學鎮焦掌村地處定邊縣白于山區高寒冷涼地區,全村24421畝耕地,十年九旱,農作物產量低,貧困戶發生率一度達25.5%。經過扶貧干部多次調研討論,并邀請專家研究制定出了實施滲水薄膜谷子的產業發展思路。
“通過多次的走訪調研,滲水地膜谷子種植模式非常適合樊學鎮焦掌村,能有效的解決產量低,效益低的問題。我們積極與村兩委對接,與農戶協商,落實地塊,最終我們在焦掌村小組落實地塊191畝,設計農戶13戶,其中貧困戶7戶,進行試種。”縣發展改革和科技局駐樊學鎮焦掌村第一書記秦國慧說。
如今,樊學鎮焦掌村試驗試種滲水薄膜谷子每畝產量達800到1000斤左右,每畝純收入達到1400到1500元左右,較旱作農業同比提升了60%,不僅讓農戶手中的“低產田”變成了“致富田”,也讓農戶依靠谷子邁上了增收致富的“金”光大道。
定邊縣發展改革和科技局副局長高彩霞滿懷信心的說,滲水薄膜谷子穴播技術試驗示范項目是該局從2018年開始引進的科技試驗示范項目,通過試驗示范,成效比較顯著,下一步,將加大滲水地膜推廣力度,爭取滲水地膜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同時積極引進新品種、新種類、新設備、新材料,探索不同海拔,不同土壤類型的旱作農業生產模式。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力量,爭取更多的科技產業鏈。讓科技更好的為農業服務。(沈彥林文/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