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名單,全國共有423個村鎮上榜。榆林市有兩個村鎮上榜,榆陽區孟家灣鄉名列其中,以水產入選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鄉鎮。
12月11日,記者走進孟家灣鄉,實地探訪這里的特色水產養殖產業,并且觀摩了一場小型冬捕。
在零下20度的氣溫下,孟家灣鄉三道河則村草灘風情魚塘的水面早已結成了厚厚的冰面。幾名捕魚人在提前選好的出魚點鑿開了兩個冰洞,撒下漁網和誘餌,耐心等待著大魚入網……隨著一聲“掫——”的收網口令響起,一條條肥美、鮮活的大魚隨著漁網被拉出冰洞。
“咦——,這魚大了!”捕魚人郝雙林隨手抓起一條十余斤的大鯉魚,說:“今年的魚長得大了,剛撈的不少魚都有十來斤了,估計到臨過年時,我們正式冬捕時能捕到更大的。”肉眼可見的豐收預判,讓捕魚人群不時傳出陣陣爽朗的笑聲。
“大漠水鄉” 養出天然好魚
寒冬時節,孟家灣的魚塘雖都被冰雪掩蓋,但也不難想象出夏秋時節這里兩庫(水庫)、五河、魚塘連片,一派“塞上小江南”的大漠水鄉圖景。
榆陽區孟家灣鄉地處榆林城北32公里處,總土地面積523平方公里,屬典型風沙草灘地區。雖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地帶,卻擁有豐富的水資源。主導產業以種植、水產養殖業為主。全鄉有規模化水產養殖戶4618戶,幾乎村村有魚塘。
孟家灣境內有“兩庫五河”,兩庫是指李家梁水庫、中營盤水庫;“五河”,是說榆溪河縱貫全鄉南北,圪求河、三道河、四道河、五道河點綴全鄉。李家梁水庫還因水質優良是榆林市城市飲水的引水源頭。“兩庫五河”讓孟家灣擁有廣闊的水域面積與優良的水源生態,是發展水產獨有的生態優勢。
正如捕魚人郝雙林所說:“我們這里水好,生態環境好,綠色養殖魚,不喂飼料,喂苜蓿草,所以魚肉好吃。”
水產養殖成就“百萬元”戶
今年53歲的薛文祥,是孟家灣鄉孟家灣村土生土長的水產養殖大戶。18歲時隨家人開始捕魚,至今搞了35年水產養殖。他見證了孟家灣水產養殖的發展變化。
他說:“過去,我們是在水庫壩梁底捕撈魚;現在,我是在魚塘里養魚”“過去,我只養傳統四大魚——草魚、鯉魚、鯽魚、鰱魚。現在,我還養了螃蟹、甲魚、小龍蝦、紅鱒魚,還有觀賞魚錦鯉,經濟效益更高。”
孟家灣鄉黨委書記惠興春說:“過去,孟家灣雖然水資源很豐富,但是沒有充分利用起來。今年,我們對廢棄魚塘進行了整理改造,讓它重新發揮養殖效應,又利用灘涂地、廢棄的荒地,新挖魚塘,擴大了養殖規模。” 過去孟家灣養殖的魚類品種比較簡單,即“四大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水產品的品類需求更加多樣化,孟家灣又新發展養殖了大閘蟹、小龍蝦、南美對蝦、甲魚、紅鱒魚等品種。
因為魚肉質好,孟家灣“四大魚”一斤單價能賣到16元到20多元,高出市場價,而螃蟹、小龍蝦、紅鱒魚更是能買到一斤幾十元、上百元的好價錢。
以薛文祥為例,他共養了200多畝水產,還開了一家主營水煮魚的農家樂。夏季主營農家樂,冬季主要賣魚。據他本人透露,他一年毛收入可達180余萬元。
郝雙林也一名養殖大戶,他養了260畝魚,他說:“今年我預計能捕七八萬多斤魚,如果全買完也能收入100多萬元。”
據測算,該鄉平均每畝水面魚類收入約1.5萬元、螃蟹每畝收入1萬元,清水小龍蝦每畝收入1.2萬元,水產業已成為群眾新的增收亮點。
千畝魚塘萬畝生態水面
今年2月,孟家灣鄉成立了魚越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投資7百多萬元,對廢舊魚塘進行了整合。整合后,僅魚越合作社占水域面積達1200畝。鄉鎮府還拿出50萬元的發展資金,用于技術人員的配置、水產養殖的示范創建。
孟家灣鄉魚越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姜玉忠介紹,合作社不僅為養殖戶提供養殖技術指導,還為養殖戶牽線搭橋,拓寬銷售渠道,千方百計為養殖戶提供各種便利。目前合作社收入400多萬元,預計到年末全年收入可達到1200多萬元。
鄉黨委、政府還制定了支持水產養殖大發展的實施意見,注冊了“北草地”“魚越”兩個水產養殖品牌,采取訂單合作、水面入股、共同開發等方式,重點發展三道河則、孟家灣等4個村的魚類、螃蟹、小龍蝦等水產養殖2000畝。全鄉現有“四大家魚”8萬畝,螃蟹、小龍蝦、甲魚等2萬畝,目前已經形成了“千畝魚塘、萬畝生態水面”的水產養殖格局。年產各類鮮活水產品21500多噸,廣銷榆林、西安、內蒙等地,品質良好、供不應求。
“我們將以這次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鄉鎮為契機,以市場化、規模化、品牌化的整體思路繼續打造水產養殖產業,把全鄉的水產養殖規模從目前的三千多畝擴展到五千多畝,繼續引進新品種進行示范養殖。鄉黨委、政府繼續加大對新品種示范養殖的支持力度。繼續發展鄉村旅游,讓鄉村旅游和水產養殖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惠興春說。(記者 許鵬 通訊員 高苗)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