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上午,在“硬科技·自立自強”西安高新區投資環境說明會暨重點項目簽約儀式上,備受關注的絲路科學城概念規劃正式亮相,西安高新區未來發展的藍圖愈發清晰。
西安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絲路科學城是一項事關長遠的系統工程,西安高新區將傾全區之力、集全國之智、聚全球資源,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建設絲路科學城。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向下一個30年,作為西安高新區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核心板塊,絲路科學城將如何引領和推動西安高新區“聚變”升級、邁向新的征程?
全力建設絲路科學城
當好“秦創原”開路先鋒
“實力高新、科創高新、品質高新、幸福高新”這是西安高新區面向未來精心勾畫出一幅宏偉藍圖。而隨著新藍圖的擎畫,西安高新區“三十而立再出發”,實現更高更新夢想的主陣地——“絲路科學城”的建設規劃也已浮出水面。
根據規劃,西安高新區將在轄區“畢原—高陽原一細柳原”核心區域面積達220 km²的土地上,建設由中央創新區、生態文創區和硬科技產業區三個片區組成的絲路科學城,并圍繞“5561”現代產業體系,布局科創金融、國際社區、生態文創、科學中心、光電子產業、科教創新、生物醫藥綠色裝備、汽車產業、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十個產業組團,最終形成“一城三區十組團”的空間布局結構。
其中,中央創新區面積50.5km²,將打造“科技+金融+創新”深度融合、互乘放大的絲路國際金融中心;生態文創區面積為21.8km²,將以科技旅游、生態文創、商務會議為核心功能。特別是硬科技產業區,占地面積最大,達到147.7km²,將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雙創平臺、龍頭企業、國際創新這五大創新源為核心,實現協同創新、產業應用,原始創新的承載地、成果轉化的示范地、硬科技產業的聚集地。
西安高新區為何要建設絲路科學城?這與陜西、西安當前的發展方向和思路不無關系。處在陜西打造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絲路科創中心的時代大背景下,作為陜西、西安經濟的龍頭支柱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承載,西安高新區建設絲路科學城可謂十分必要,也正當其時。而站在西安高新區“三十而立再出發”的角度來看,建設絲路科學城也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據西安高新區負責人介紹,絲路科學城的總體使命是,厚植高端創新資源,為“秦創原”總平臺建好策源高地;提升創新創業能級,為“秦創原”總平臺當好開路先鋒;推進科創一體化,為“秦創原”總平臺提供實踐范例;堅持科技開放共享,為全省創新驅動發展推進“兩鏈”深度融合,提供高新方案、貢獻高新力量。其目標定位則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硬科技創新高地、秦創原的高能級科技成果轉化大平臺、彰顯中國氣韻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交流中心,建設綠色智慧的未來理想城,爭做秦創原建設的使命踐行區、核心引擎區和示范樣板區。
西安高新區將如何推進絲路科學城建設?據了解,絲路科學城將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完善科研、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城市功能,推進安全、綠色、智慧科技園區建設,促進“產城景”深度融合,打造產城融合的科技新城,為科創人才提供理想的工作之城和生活之城。下一步,西安高新區將秉承高標準建設要求,憑借豐富的城市建設經驗,組建一支能征善戰的鐵軍隊伍,按照“一年見雛形、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規模、十年立新城”的目標,全力推進絲路科學城建設。
目前,絲路科學城片區內相關學校、醫院已經建成;三星、中興、奕斯偉、比亞迪等產業項目已布局投產;海綿城市、分布式能源站、區內大型基礎設施等項目正加快建設;各項招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推進。6月15日,絲路科學城片區還有總投資達1000億元的項目開工建設。不久的將來,絲路科學城必將成為一顆閃耀的明珠,在中國的科技版圖上綻放著奪目的硬科技之光。
匯聚全球創新力量
增強高新與世界的黏合力
提到科學城,不得不提大科學裝置。作為一個國家科研基礎設施水平和裝備制造能力的集中體現,大科學裝置是支撐基礎科學前沿研究和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的公共平臺,標志著一個國家核心、原始創新能力的高低。在國內外很多科學城的發展中,大科學裝置都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帶動作用。
例如,瑞士密蘭科學園,因為大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存在,成為相關各國科學家開展國際交流的平臺,也成為科學愛好者心中的朝圣之地;北京懷柔科學城以5大國之重器打造的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平臺,則吸引了眾多科學家聚集開展科學研究……
根據規劃,絲路科學城也將積極引進大科學裝置,并預留大科學裝置拓展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不斷完善“大科學裝置+科研機構+服務平臺”的創新鏈建設,培養頂尖科技創新能力,探索從“0”到“1”的原始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完成由產業園區到科技新城的躍遷。同時,絲路科學城將圍繞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計劃行動,推進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和技術轉移等,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開放創新鏈接全球創新網絡、集聚全球高端資源、吸引全球頂尖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之城。
此外,絲路科學城還將在現有資源和優勢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類創新要素聚集的優勢,進一步帶動西安高新區盡早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硬科技創新示范區,為解決國家戰略領域和產業發展關鍵瓶頸問題提供重要支撐。
由此可見,絲路科學城不是西安高新的絲路科學城,而是中國·絲路科學城在陜西、西安的核心承載。屆時,西安高新區將借助絲路科學城打通國際科學交流合作“堵點”,構建外聯內暢、流動共享的雙向合作通道,進一步匯聚全球智慧,形成全球科創網絡的重要節點,為陜西、西安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發力硬科技
增強對國家戰略的支撐力
建設絲路科學城,西安高新區有先天性優勢條件,更有“硬科技”這張王牌。
自2010年“硬科技”一詞在西安高新區誕生起。十年時間,硬科技已從概念上升到國家話語體系,并一步步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如今,硬科技之花已遍開全國,成為解決國家戰略領域和產業發展關鍵瓶頸問題的重要支撐。
如今,西安高新區已經聚集了陜西省數量最多的硬科技企業、形成了最雄厚的產業基礎、擁有最活躍的創新生態,造就了全國前三的科技競爭力,并于2020年正式獲批創建全國首個硬科技創新示范區。
未來,在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戰略目標引領下,作為國家級高新區的西安高新區,更要承擔起為國家創新發展探路的科學中心的重大責任,提升參與全球科技發展的競爭力。這其中,硬科技仍將扮演重要角色。
在絲路科學城的規劃中,西安高新區將硬科技作為核心發力點,給予最大面積的空間布局,給予最多的產業傾斜,進一步推動硬科技產業做大做強。未來,這里將是原始創新的承載地、成果轉化的示范地和硬科技產業聚集地;同時,絲路科學城還將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生活、創業政策,完善科技服務保障體系,打通創新鏈“痛點”和產業鏈“堵點”,極大釋放硬科技創新活力、增強硬科技產業實力。硬科技產業的發展壯大,還將進一步提升西安高新區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能力,進一步增強西安高新區對國家科技戰略的支撐力。
值得一提的是,從絲路科學城的規劃圖不難看出,絲路科學城片區不但處于西安高新區如今發展的核心板塊,同時也位于西部創新港和長安大學城兩點一線之間。其建成后必將和西部創新港和長安大學城進行有機聯動,最終形成大西安的科學綠道,成為西安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最核心的引擎。
面向未來筑城
增進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
經過30年的發展,今天的西安高新區已成為我國西部地區產城融合發展的典范和千年古都現代形象的代表,而絲路科學城則將引領這座城市的未來。
據介紹,相比于西安老城區和西安高新區建成區,絲路科學城規劃區域有著更加良好的生態基底。灃河、潏河、太平河、金沙河等9條河流在此“九水聚心”,儀祉湖、和迪水庫等湖泊散布其中,灃河綠道貫通南北,讓絲路科學城的建設具備了綠色發展的天然優勢。
有了良好的生態基底,更要有超前的規劃保障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絲路科學城的規劃,充分利用所在區域的山、水等生態資源,保留了10條綠色廊道,形成了覆蓋廣泛的綠植綠地,可謂一半山水一半城。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面積達21.8平方公里的生態文創區,將主打“低密度、高智力”的城市發展空間,結合灃河、儀祉湖等生態資源,布局觀湖度假、科學探索樂園等功能和先進的、富有暢想的未來都市場景,使其成為科技綠色的文旅之地、創新精英的活力中心和理想城市的魅力磁場。
與此同時,絲路科學城的整體規劃還充分考慮了綠色發展的需求,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綠色產業、推進各類資源的集約或循環利用減少碳排放,同時利用大面積城市綠地增加碳吸收,從兩方面保障西安高新區2025年基本實現碳達峰,并于2035年基本實現碳中和,建成新時期“雙碳”典范。
只看絲路科學城的規劃,一座綠色智慧的未來理想之城已躍然眼前,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將有力推動西安高新區乃至西安市城市迭代升級,進一步增強西安高新區對人才和企業的吸引力,進一步強化西安高新區作為“一帶一路”創新高地的基礎,為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釋放強而有力的磁吸效應。
而最為重要的是,隨著科學城的建設,西安高新區作為陜西、西安最強勁經濟增長極的作用將進一步強化。預計到“十四五”末,絲路科學城將聚集50萬人口,承載1萬億經濟規模,帶動西安高新區經濟總規模達到3萬億;到2035年,人口將達到150萬人,經濟規模將突破3萬億,將帶動西安高新區經濟總規模達到5萬億……
絲路科學城片區是西安高新區“十四五”期間傾全區之力打造的重點區域,也是西安高新區三十而立邁向新征程的主陣地。在絲路科學城的宏偉藍圖中,我們能感受到面向未來的科技氣息、欣欣向榮的產業氣息、綠水青山的生態氣息和現代生活的城市氣息。
未來,這里將是西安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高品質生活的魅力標桿,以及高效能治理的全新樣板。“實力高新、科創高新、品質高新、幸福高新”的夢想也必將在這里實現。 (高新融媒記者 張靜攀 楊皓)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