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人。10月22日,農高會D館的陜西共青團助力鄉村振興成果展區以“科技興農路 青年勇當先”為主題,突出鄉村振興科技興農過程中“人”這一關鍵要素。
“我們整理了全省各級團組織選樹的鄉村振興青年領路人、產業致富青年帶頭人、鄉村文化青年傳承人的典型事跡,從中遴選出百名優秀青年代表整理成冊和多媒體影像在展區進行集中展示,通過他們激勵更多的青年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團省委青年發展部部長賀翔向記者介紹說。
鄉村振興青年領路人:張凌云
“每天就是和1萬多頭豬、1000多畝黃土地打交道。”“被譽為最美豬倌”的張凌云向記者坦言。她來自于寶雞市鳳翔區陳村鎮槐北村,2011年大學畢業后,張凌云毅然放棄城市生活帶領青年伙伴一起返鄉養豬創業,只為了“讓我們的農村變得更美,讓農業變得更強,讓我們的農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成立了寶雞神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年出欄1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占地810畝果蔬種植基地、年產4萬噸有機肥加工中心和年產20萬立方的大型沼氣工程,探索形成“菜-飼-畜-沼-肥”五位一體生態循環農業,實現農業廢棄物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利用。
2020年,該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100萬元,帶動了當地1000余戶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帶動貧困戶88戶,增加農民收入800余萬元。今年,張凌云又當選為槐北村黨支部書記,“以前是帶領80多民員工憧憬著我們的致富小康夢,現在是每天和4500多位父老鄉親們一起憧憬著我們的鄉村振興夢。” 張凌云說。
產業致富青年帶頭人:羅嬋
2010年9月,羅嬋毅然放棄教師工作,返回家鄉當上了“大學生村官”,成為寺耳鎮東莊村支部副書記。為帶動家鄉人民致富,她通過不斷實踐探索,于2015年8月創辦洛南縣陽光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陽光美農食藥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
產業要興旺,首先需要先改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式。羅嬋大膽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大力發展適合當地高寒山區氣候特點的食藥用菌農業產業基地,為幫助全鎮的貧苦群眾脫貧致富,她免費發放菌種、免費開展技術培訓指導、高于市場價格回收貧困戶產品,帶動當地群眾610戶,其中貧困戶318戶,戶均增收5800元。
為提升農產品產業價值鏈,羅嬋還籌建了食藥用菌微型產業園和高標準的電子商務平臺,打造“陽光菌業“農產品品牌,真正把陽光菌業打造成為鄉村振興龍頭企業。“在鄉村振興的新形勢下,我將繼續把我的食用菌產業做好、做大做強,帶動和影響周圍更多的人富起來。” 羅嬋表示。
鄉村文化青年傳承人:宋朋杰
利用葫蘆制作各種器具是傳承了千年的老手藝。2013年,“80”后小伙宋朋杰放棄到國外高薪工作的機會,成立了洽川葫蘆種植專業合作社,用自己家祖傳的葫蘆雕刻技藝帶動了當地農民種植加工葫蘆,被人大家親切地稱為“黃土地上走出來的葫蘆娃”。
作為渭南市合陽縣洽川葫蘆種植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宋朋杰 創新銷售思路、巧借洽川旅游事業發展的機遇,帶領社員以開發葫蘆工藝紀念品為產業,創新擴大銷售葫蘆文化產品。幫扶農村脫貧戶、低保戶,免費培訓農民630人次,每年為60余家庭增加收入超過8000元。
在宋朋杰的帶領下,洽川葫蘆已經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特色企業,合作社也被評為“全國示范合作社”“陜西省百強示范合作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等。“希望有更多青年群體加入我們,傳承好這項非遺技藝,堅定文化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努力奮斗。”宋朋杰表示。
各界導報記者 趙婧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