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以來,為貫徹落實榆林市紀委監委有關工作要求,進一步強化作風建設,扎實推進群眾反映強烈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專項整治,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出臺了《關于持續推進和加強作風建設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將專項整治工作細化為9個方面任務。
僅用時一個工作日,中鐵五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師王梓陽就拿到了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出具的鐵路線路飲用水水源地的意見書,經常與政府打交道的他由衷地感嘆:“榆林政府辦事效率真是快!”
在此之前,榆林市水源地保護區邊界未實現數字化、信息化管理,保護區界線不明確,導致部分項目在前期選址、設計期間與水源地保護區重疊,經常出現返工現象,不得不多次進行現場踏勘,財力、物力、人力消耗量巨大,嚴重制約項目建設進度。中鐵五院此次在榆林境內的鐵路項目,沿途涉及神木市、府谷縣8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以往辦理這件事項,審核與數據比對最快也要10天,而如今僅需一個工作日,就能完成比對工作。
“只有底數清,才能審批快”,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賀峰說道,“這都得益于我們今年繪制的46個水源地保護區邊界矢量圖,真正做到了水源地邊界‘一圖清’”。今年以來,為明確水源地邊界,解決建設項目在前期選址、走線與水源地保護區避讓的“痛點”和“難點”,榆林市生態環境局在全面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決定繪制水源地保護區邊界矢量圖。頂高溫、冒酷暑,迎難而上,歷經3個月,全面梳理水源地批復文件與地形圖160余份,現場實地踏勘50余次,重新核定拐點坐標1100余個,最終完成了已批復的46個水源地保護區邊界的矢量圖繪制工作,并將保護區圖件在網上公開。這樣一來,建設項目在選址論證初期,就可以與網上公開圖件進行比對,防止項目選址與水源地保護區重疊,杜絕了因選址不當造成的重復投資和重復論證。
榆林繪就的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一圖清”,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大大提升了政府工作效能、優化了營商環境。同時,也讓項目施工單位少跑腿,既省時又精準,提高了項目建設效率。(通訊員 艾先立)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