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閑置,到土地流轉;從粗放管理,到科學種植;從靠天吃飯,到旱澇保收……近年來,府谷縣古城鎮為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將土地流轉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相結合,轉“活”了土地,興“旺”了產業,致“富”了農民,振“興”了鄉村。
轉“活”了土地
2022年,鎮經濟聯合總社以每畝350元的價格向古城村4個村民小組、112戶村民流轉土地700余畝,通過綜合整治,由縣農業農村局投資70多萬元對該地塊實施了農業節水灌溉項目,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率,既解決了村民土地撂荒問題,更讓“沉睡資源”煥發了勃勃生機,成為農民致富的“生金地”。
興“旺”了產業
為提高土地增值增效,鎮經濟聯合總社發揮招商引資政策優勢,積極主動與外界專業農技人才合作經營,對傳統種植作物進行更新換代,通過調研、論證,引進“SH363葵花”新品種,采取現代農業節水灌溉,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多元化服務,成功打造了獨具特色的葵花種植產業園。預計今年產量達20萬斤,按照目前產品市場均價6元/每斤計算,總產值達120萬元,純收入達30萬元,有效帶動全鎮110戶161個脫貧人口人均增收200元。“通過土地流轉,不僅盤活了村里土地資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村民在得到流轉收益的同時,勞動力也得到解放,土地流轉出去的村民通過外出打工、自主創業、發展養殖等渠道增加更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無勞力、無資金、無技術的脫貧人口吸納其中,帶動他們共同致富,形成了群眾增收、集體受益、產業增效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古城村黨支部書記閆臨感慨地說。
致“富”了農民
2022年10月,為讓群眾真正嘗到土地流轉的“甜頭”,古城鎮在全縣率先舉辦土地流轉收益發放儀式,為112戶村民發放土地流轉費24.5萬元,戶均2187元。同時,在種植季節,葵園長期吸納有勞動能力的務工群眾共30多人,全年人均工資收入4600多元。“土地流轉后我們受益很多,我家有8畝地,流轉租金2800元,老兩口在葵園務工一天收入300元,目前到手工資20000多元,收入比以前又高又穩定。”正在葵園忙碌的古三村村民張白開心地說。
振“興”了鄉村
鎮黨委以土地流轉為抓手,由鎮聯合總社帶動7個村合作社參股合作經營,按照“村企社聯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抱團發展模式,引導各村挖掘自身特色資源,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共建村集體經濟項目,實現資源共享、利益共贏。預計年底,鎮經濟聯合總社收益突破50萬元,同時帶動2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收入超10萬元、2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收入超5萬元、3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收入超2萬元。
據悉,古城鎮下一步將繼續擴大土地流轉規模,吸引更多的種植大戶或種植能手,不斷引進新品種,進行多元化種植,持續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真正讓農民流轉土地賺“租金”、基地打工掙“薪金”、土地入股分“股金”、包產包銷翻“本金”成為致富康莊道上的新常態。(記者 許鵬 通訊員 任建軍 劉賀偉)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