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府谷縣海則廟便民服務中心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牢牢把握“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穩步推進集體經濟,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積極爭取項目扶持,實現了產業轉型與農民增收雙贏。
初冬時節,走進府谷縣海則廟王大莊行政村賀家畔自然村,一排排整齊劃一的二層樓房映入眼簾,有種來到了大城市高檔住宅小區的感覺。村民王六則告訴記者:“我是從去年9月搬到這里的,家里共有9口人,分到了3套40平米的房子。我家過去住的是土窯洞,現在是二層的小樓,道路通暢,環境優美,和城里的房子沒什么兩樣。”
王六則的家賀家畔村地處海則廟煤礦井田范圍,近年來,煤炭開采造成土地塌陷,為了不影響村民的正常生活,海則廟煤礦出資將他們從塌陷村搬出,為他們建設移民新村。
初冬的農村,莊稼已經收割完成,田地里一派荒涼,可在王大莊村的雙膜拱棚內卻綠意盎然,村民郝來喜正在棚里采摘豆角,只見他嫻熟地將青椒摘下并裝入打包。他說,他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承包了10個雙膜拱棚,每年可以種二茬蔬菜,第一茬種香瓜和西瓜,第二茬種青椒,每年可收入16萬元。
像王大莊村這樣通過農業產業來增加收入,在海則廟便民服務中心不是個例。近年來,海則廟便民服務中心立足資源、區位優勢,以“資源富集地 幸福海則廟”為統領,以“一心一河兩路三區”為依托,以建設“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幸福海則廟為目標,補短板、強弱項、抓根本、激活力,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型產業逐步形成,人居環境有效改善,移民新村、養老設施、道路飲水等服務水平大幅提升,葡萄園、花椒園、雙膜拱棚、溫室大棚、梅花鹿等特色種養殖產業落地見效,集鎮中心、村居陣地、家庭院落等環境衛生得到有效治理。
海則廟便民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劉小寧說,海則廟便民服務中心將繼續夯實基礎設施,不斷豐富和完善配套設施,優化產業結構,暢通銷售渠道,改善人居環境,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實現“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幸福海則廟目標。(記者 高三寶 通訊員 王永新)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