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漢字故里”的陜西省洛南縣,是商洛唯一的黃河流域縣。全縣轄16個鎮辦、1個工業集中區、247個村(居),總面積2830平方公里,人口46萬,距西安108公里,距商洛市中心城區26公里。
這里是一方宜居宜游的康養之城,物產豐饒、人杰地靈,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森林覆蓋率68.9%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稱,是“中國核桃之鄉”、全國“十大金牌核桃縣”。
近年來,洛南縣委、縣政府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科技資源,積極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充分發揮科技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洛南縣先后被陜西省科技廳表彰為科技特派員組織管理工作先進縣,被商洛市科技局表彰為知識產權工作先進縣。
商洛市副市長孫舉恒、市科技局局長谷曉旭在環亞源調研科技創新工作,洛南縣副縣長樊岳、縣科教體局局長嚴會平一同調研。
完善政策體系,優化創新發展環境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工作,多次聽取科技創新工作匯報,專題研究解決科技創新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先后編制了《洛南縣建設創新型試點縣實施方案》《洛南縣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出臺了《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形成了各部門重視支持科技企業的良好格局,進一步優化了創新發展環境。
注重培訓宣傳,增強發展內生動力
深入開展“科技之春”、“知識產權周”、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科技活動周”等主題活動,加強政策宣傳和技術培訓。每年開展各類活動十余次,受教育群眾2萬余人。洛南縣陽光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陜西雨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榮獲第二屆、第三屆陜西省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農業初創組三等獎和職業農民組三等獎。
加強平臺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培育創新載體,集聚創新要素,推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組建了尾礦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西北有色金屬二次綜合利用、泰華天然藥物研發、雨鶴木本油料技術研發等企業研發中心,引領企業從單純的資源開發型成功轉型為科技引領型。創建了紅仁核桃、寧農瓜果園、宏泰金銀花等產業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全縣有效發明專利17件、實用新型專利122件,科技型中小企業33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技術研發中心11家。建成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科技示范村等農業科技創新平臺5個。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科創服務平臺已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洛南縣科教體局局長嚴會平在泰華天然生物制藥有限公司調研企業科技創新工作
強化項目支撐,助推產業提質增效
洛南縣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和有力抓手。圍繞新材料、綠色康養、現代醫藥、資源循環利用等產業,實施“有色金屬二次利用技術研發”“高純度二氧化硅生產”“泰華制藥新藥研發”“紅仁核桃引種試驗研究”“核桃系列產品深加工”等一批科技項目。持續抓好工業園區建設,引領工業“五化”發展。環亞源生態島環保科技產業園、嶺南生物食用菌產業園、寧洛產業園相繼建成,競爭力和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21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37.9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44.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5%,新納規“五上”企業41家,經濟運行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壯大人才隊伍,匯聚創新發展合力
圍繞基層人才需求,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為抓手,科學統籌高校、院所專家,企業技術人員,省、市、縣科技特派員等科技人才,組建專家工作站、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產業技術服務團、專家服務團,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科研攻關、技術指導。2021年以來,招引碩士研究生30余人,選派科技特派員近百人,引進“三區”科技人才15人,建設專家工作站2個,開展服務800多次,解決技術問題300多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80余項。6人被評為省市優秀科技特派員,3人受到了縣委、縣政府表彰。
一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一路改革創新,砥礪前行。放眼漢字故里康養之城洛南,一支充滿活力、追趕超越的創新團隊,正迎著新時代的征途披荊斬棘、乘風破浪,不斷迸發出科技賦能的磅礴力量,開啟洛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嚴會平)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