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更好促進“兩個健康”。近期,各地密集出臺利好政策,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我省出臺《大力服務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進一步引導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增強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
“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立足我省經濟發展現狀,結合前期調研成果,省政協常委,長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全明認為,應進一步發揮金融業支持民營企業成長壯大的重要作用,提升服務精準度和直達性,豐富融資渠道,讓民營企業有看得到、摸得著的獲得感。
張全明介紹說,近年來,圍繞民營企業金融需求及民營企業特征,我省逐步形成了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創業投資等多層次的民營經濟發展金融服務體系。
“但當前,民營經濟、中小微企業發展仍然面臨一些實際困難。”張全明用“三個困境”歸納現階段我省民營企業金融需求面臨的“癥結”:銀企信息不對稱,信貸介入受限;信貸產品匹配度不高,風險補償不足;民營企業風險未出清,隱患依然存在。
張全明說,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輕資產、高成長性”的特征,有形資產的積累相對匱乏,初期獲得銀行授信難度較大。此外,由于民營企業存在風險抵抗能力不足、經營不穩定等特點,一旦陷入經營困境將導致違約,同時可能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擴散,形成鏈式風險傳導。
“城商行業務發展契合地方經濟發展布局,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中具有天然優勢。”張全明建議,應發揮省屬城商行優勢,強化同政府部門的“戰略協同”,構建與金融機構的“攻守同盟”,做專對省屬民企的“管家服務”,加強與第三方機構的“資源整合”,持續提升金融服務適配性,助力民營企業蓄“活水”、增活力。
如何向實發力?張全明建議,要創新更多“政府增信+”產品,通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以財政杠桿撬動金融供給,有效解決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輕資產、缺少抵押物、專利權和股權變現難等融資擔保困境。此外,要搭建投融顧問平臺,根據民營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多樣化金融需求,提供包括投行、資管、信托、基金、造價咨詢等綜合金融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破解“成長的煩惱”。 (記者 滿淑涵)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