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縣地處秦嶺腹地,全域劃定為秦嶺生態保護區,核心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面積占全域總面積的92.8%,“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是太白治縣戰略。近年來,太白縣政協緊緊圍繞中心履職盡責,主動服務大局擔當作為,不斷探索拓展路徑,廣泛凝聚綠色發展共識,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匯聚了廣泛智慧和力量。
一是拓展“多維度學習”路徑,在思想引領中凝聚綠色發展共識。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以協商交流為特色、以自我提高為主旨、以增進認同為目標的學思踐悟平臺,組織委員和界別群眾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然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態民生觀等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開展《秦嶺簡史》誦讀活動,宣傳秦嶺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形勢任務和具體要求,讓委員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之要,是發揮自身優勢之舉,是委員使命所在、履職重點所系,不斷增強綠色發展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做到認知有高度、行動有力度,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熱愛秦嶺、敬畏自然,嚴守生態紅線,當好秦嶺衛士的意識。
二是延伸“有事來商量”平臺,在協商議政中凝聚綠色發展共識。深化履職實踐探索,積極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建成7個村級協商議事室,依托委員工作室和協商議事室,積極為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建言獻策,圍繞中蜂冷水魚林麝養殖、蔬菜食用菌冰葡萄種植等綠色產業開展協商座談24場次,聚焦冰雪運動、全域旅游、醫療康養、森林碳匯等產業開展視察調研8次,緊盯《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野生動植物保護、水土保持、水資源管理等法律法規實施開展民主監督13次,及時反映發展林下經濟、加強水源地保護、完善生態補償制度等社情民意40余條,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推動“生態興縣、富民強縣”戰略更富成效。
三是豐富“雙聯雙走進”載體,在履職為民中凝聚綠色發展共識。堅持把助力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政協履職的重點,以“政協走進群眾、群眾走進政協”“政協領導走訪聯系委員、委員聯系服務界別群眾”活動為載體,采取院壩議事、民情懇談、微協商、微監督等形式,幫助解決環境衛生整治、村莊風貌改造提升、“一河兩岸”流域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垃圾清運填埋處理等群眾關切問題14件,組織委員圍繞治污護綠水源保護、控煤改氣抑塵減排等工作提交提案32件,引導群眾直觀感受生態致富、美化家園的實際成效,加深對綠色發展的理解領悟,廣泛凝聚起保護生態環境、共建綠色家園的群眾力量。
四是暢通“畫好同心圓”渠道,在交流聯誼中凝聚綠色發展共識。堅持廣泛凝聚全社會綠色發展共識,組織界別委員參與全域旅游規劃評審、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勘界立標等工作,始終把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底線意識和法治思維貫穿于走訪看望、座談交流、談心談話、茶話聯誼等活動中,融合于面對面拉家常聽意見,手把手算細賬謀增收,心貼心辦實事解難題中,引導社會各界人士為太白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促共進獻智出力,發動各界人士為太白綠色發展作推介,為低碳項目建設找信息,為生態企業落戶牽紅線,在全社會營造發展綠色經濟的良好氛圍。
五是推行“全員齊參與”模式,在擔當實干中凝聚綠色發展共識。堅持干字當頭,躬身綠色實踐,政協常委會領導帶頭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民宿及農家樂整改提升、秦嶺保護問題整改、小水電退出環境修復、文旅商體融合發展等專班工作,委員們積極擔當作為,在發展綠色產業上先闖先試,宮健鴻、李勇明等16名委員帶領群眾發展的設施蔬菜、林麝養殖、藍莓、冰葡萄等產業已成為生態農業的典范,43名委員擔任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網格員、護林員、河湖長,11名委員帶頭參與亂搭亂建整治,全體政協委員齊上陣,凝心聚力共促太白綠色發展。(作者系太白縣政協主席 張宏斌)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