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面要吃餅餅,看戲要看桄桄。”這是陜南流傳的諺語。
走進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演職人員在舞臺上揮汗如雨地排練著節目。
“一半演職人員去參加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漢調桄桄表演人才培訓班了,為能保證接下來的正常演出,我們對演職人員角色做了調整,這就需要他們花時間去適應新角色。”漢中市政協委員、南鄭區政協常委、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主任趙紅介紹。
漢調桄桄是陜西九大劇種之一,是陜南最大的地方劇種,屬梆子腔,音樂包括唱腔、伴奏兩部分。悠久歷史,是漢中人引以為傲的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體現出陜南地方音樂優雅柔和的特點。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漢調桄桄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在十年前面臨失傳。
組織學員參加培訓、鼓勵演職人員開直播加大宣傳、搶救錄像資料、讓漢調桄桄走進校園……“漢調桄桄要傳承發展,薪火相傳才是事業的根本。”這些年趙紅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漢調桄桄年輕人才的挖掘和培養上。
幾年前,為解決人員緊缺問題,經南鄭縣委、縣政府研究,招收60名新學員補充演職人員。
有了學員,能留下是關鍵。趙紅在工作中,請來陶和清、許新萍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和眾多老藝人,對學員們進行漢調桄桄的專業培訓。
“60人中最終留下了56人,基本都是2000年左右出生的青少年,經過多年培養,有主攻武旦的李雅芝、主攻花旦的王乙妃、主攻老旦的古欣、主攻花旦的王一涵和吳清、主攻刀馬旦的陶泓如等主要演出人員。”趙紅說,但青年演職人員屬于合同制,月薪只有3000元左右。
“如果青年演職人員留不住漢調桄桄將面臨滅絕或瀕臨滅絕。”為此,為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趙紅為他們的薪酬待遇四處奔波,積極爭取,經過多方努力,目前相關部門有意向為他們加薪。
目前,漢調桄桄2個國家級傳承人已經80歲高齡,3個市級傳承人已退休2個。當前,趙紅正組織人員對一些老劇本、采寫原稿等進行電子化掃描。“漢調桄桄是沒有譜子的,一代代民間表演者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把這門技藝傳承下來,希望通過收錄和整理,將瀕危劇種得以保護和傳承。”趙紅說。
漢調桄桄發展至今,新人演員培養、劇本創作工作均已取得成果,但如何保持長久活力?
趙紅決定從娃娃抓起。從去年6月開始,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的30多名優秀演員們走進當地六所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傳統地方戲曲文化的喜愛,從而實現國家級非遺漢調桄桄的全面推廣和普及。 “我們會常態化將這項工作做下去,為我們地方劇種的傳承和發揚培養出更多的小小‘傳承人’。”趙紅說,也只有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非遺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近幾年,在政府部門大力支持下,漢調桄桄在漢中九縣兩區每年惠民演出130場左右,至今已演出1000多場。“戲曲本來就源于基層、源于田間地頭,我們更要讓戲曲文化回歸,讓更多的人了解戲曲,愛上漢調桄桄。”趙紅說。
近年來,小劇場戲曲演出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逐漸走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去小劇場看戲為時尚。談起未來發展,趙紅表示,下一步,將在小劇場戲方面進行更多探索,將圍繞廉政法治文化建設,家風家訓家教等題材,從老百姓關心的角度用心用技巧創作形式多樣的小劇場戲,為城市賦能,為生活添彩。
“作為政協委員,一定要有政治覺悟,要更加有擔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趙紅如是說。
擔任政協委員近二十年來,趙紅不斷加強理論知識、業務知識學習,加深對人民政協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多次深入社會,深入群眾,開展調研工作,認真撰寫好調研報告,努力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前瞻性、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先后圍繞中心大局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題提出了《關于規范電動車亂停亂放的建議》《關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調桄桄傳承與保護的思考與建議》等提案30多條,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和解決,真正做到建言建在需要時、議政議在點子上。
“政協人才薈萃,能在政協這個大家庭認識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和大家一起學習,開闊了視野,提升了自己,感到非常自豪。”趙紅激動地告訴記者,今后,將會倍加珍惜政協委員這一榮譽,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積極發揮政協委員的榜樣示范帶動作用,為社會發展獻計出力,為政協事業增光添彩,當好群眾利益的維護者和代言人。(記者 謝昊天 康斌)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