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高溫酷熱天氣,但在靖邊縣天賜灣便民服務中心的農田里,老百姓笑容滿面、充滿干勁,熱火朝天地投入到農活當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得益于天賜灣便民服務中心“旱改水”的良好做法。
“以前村小組全部都是旱地,產量特別低,收成全靠老天爺。今年村小組300畝土地改為水地后,玉米產量能比過去提升50%,現在莊稼長勢越來越好,大家種地的積極性也高了起來。”墩洼村回村界隊隊長白生飛說道。
天賜灣便民服務中心有耕地3.6萬余畝,去年以前僅有500畝水澆地,其余均為旱地,土質雖好,但由于地多水少無法灌溉,只能靠天吃飯。一直以來,干旱、缺水始終是該中心農民面臨的最大難題,大片土地不能產生應有的效益。經過中心黨委、政府領導干部多方實地調研,聽取當地黨員群眾的意見,決定整體推進“旱改水”項目。“旱改水”項目作為耕地提質增效的有利舉措,在挖掘土地資源潛力,增強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有效助推了全中心鄉村振興和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從“望天收”的旱地,到旱澇保收的水地,一年多時間,白于山腹地1800多畝耕地換了“新顏”:滴灌設施鋪進田間地頭,旱地變成水澆地,天賜灣村1000畝山旱地實施“四位一體”補灌建設,城河村、墩洼村、椿樹灣村800畝分別加裝了滴灌,4個行政村10個村民小組群眾受益。利用滴灌技術可以種植多種作物,不僅打破了傳統農作模式,而且由原來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低產田,變成了穩產、高產的良田,不僅提升了耕地質量,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更能讓廣大農民真正實現增產增收、過上好光景。
“下一步,我中心將逐步實現‘人均1畝水澆地’的目標,全面提升土地的產出效益,形成穩定的生產能力,做到藏糧于地,做大做強特色、綠色農副產品產業,把好的企業引進來與農戶合作,真正發揮出好土地長出好糧食、好糧食賣出好價錢的優勢,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天賜灣便民服務中心黨工委書記馬向東表示。(記者 許鵬 通訊員 白凌燕 李帥)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