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縣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特別是豐富的農產品資源,要將這份資源轉換成老百姓的真金白銀,促進群眾致富增收,助力鄉村振興。”7月27日,走進陜西巴山秦水生態農林科技有限公司,一邊觀看著農特產品展示廳琳瑯滿目的產品,一邊聆聽總經理陸桂琴侃侃而談的企業介紹,產品介紹和公司的未來規劃。
2009年從西北大學畢業的陸桂琴在漢中一所中學從事教學工作,每當她回到家鄉看到家鄉的生態稟賦時,總在思考如何挖掘地方特色資源發展產業,為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靠山吃山,發展農業。”在家人的提醒下,2011年陸桂琴辭掉本不錯的教師工作,用多年的積蓄作為啟動資金,成立漢中大巴山核桃專業合作社,在新街子鎮栗子壩村流轉土地1800畝,引進優質核桃樹種,采用“公司+合作社+農場+農戶”經營方式,發展核桃種植,以產業帶動、吸收務工人員、專業引領和土地入股分紅等形式帶領村民致富。同時,在2014年3月,引進養殖揚州三花蛋鵝和中型良種肉鵝1萬多只,成功實現核桃林下養鵝除草的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結構。
截至2019年,陸桂琴發展核桃種植共帶動當地240戶農戶,增加收入200 萬元;養鵝共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實現人均年收入3200元。
“其實農村山貨在城市很受歡迎,只是因為交通不便和沒有銷售渠道。”在經營自家核桃基地過程中,陸桂琴發現周圍村民家中存放的山貨無人問津,覺得很是可惜。
于是她決心用自己的行動,將老家的農產品銷售出去。2014年,在家鄉勉縣創立了陜西巴山秦水生態農林科技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農特產品收購、檢驗認證、產品包裝和品牌推廣。
要致富,先修路。面對老百姓出行難問題,2018年10月,陸桂琴自籌資金480萬元,在原本崎嶇險峻、雜草叢生的陡崖峭壁上開山鑿石修建公路,籌資50萬元架設電力桿,籌資30萬元修建通信鐵塔,徹底幫助黃樹坪、栗子壩兩個貧困村,解決了長期困擾村民的出行難、用電難、打電話信號弱等難題。
近年來,當“互聯網+”的東風吹來,陸桂琴果斷抓住機遇,踏上電商之路。2019年初,公司出資租賃并建成了勉縣第一家也是規模最大的農特產品展示廳和扶貧專館。
“扶貧專館整合勉縣貧困村及具有SC認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的糧油、茶葉、土蜂蜜、香菇魔芋、天麻等26個品類68種產品,”陸桂琴介紹說。
剛開始創業做電商,不是一帆風順。作為直接受益者的農民,一開始并不相信陸桂琴。她到農戶家做工作,要農民在她的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得到的都是冷言冷語。
“一次不行,兩次,慢慢通過我們的誠信服務和銷量得到農戶認可。”陸桂琴說,此外,每逢收獲季節,公司均派出專業團隊走進大棚和農戶,現場收購農特產品,聘請農業專家指導農戶培育優良產品。
在陸桂琴看來,單純賣農產品不是方向,最應該做的是幫助農產品完成商品化、標準化。為此,陸桂琴主動出資數萬元,幫助農戶做產品認證檢驗,并以“魅力勉縣、秦水尚座”,“沔州印象”為品牌,統一設計、統一包裝、統一銷售。
2019年至今,公司產品上線21個著名網銷平臺,市場覆蓋150多個城市,累計銷售本地農特產品4200余噸,帶動全縣21個目標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13戶2876人,實現人均增收9675元。
陸桂琴在做好本次農特產品銷售的同時,2021至2022年,在相關部門的援助下,陸桂琴自籌450萬元建成的“特色食品精深加工及小食品加工廠”項目已經投入運營。
“工廠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農副產品資源,尤以陜南獨具種植規模的魔芋和各種名貴中藥材為原料,潛心研發‘藥食同源,綠色健康’系列食品,2023年,將計劃再投入190萬元,用于工廠進一步優化生產線和改善研發環境。”陸桂琴告訴記者,2022年3月,成立了陜西巴山秦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開啟了食品研發、生產加工、推廣銷售一條龍經營模式,現已初見成效并開始全面供應大眾市場。
在繁忙的工作中,陸桂琴不忘初心,不斷深入群眾實地調研,盡可能把建言獻策、參政議政這一政協委員的職責與自己的本職工作結合起來。擔任政協委員以來,她結合自己熟悉的領域,先后圍繞加大電商培訓、做強文創產品、做好文旅融合等方面積極撰寫提案,提出意見建議,讓當地更多的農副產品走出深山,走向全國。
“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這是陸桂琴座的右銘,也是她一直信奉的格言。“下一步,將繼續發揮渠道資源優勢,助推當地農特產品的開發和綠色農林產業發展,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中作出應有的貢獻。”陸桂琴對未來的發展充滿自信。(記者 謝昊天 康斌)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