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除了就餐,日常照料和就醫已成為老年人的剛性需求,健康監測、預警成為做好養老服務的重點工作之一。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以適老化改造為抓手,積極打造老年宜居環境,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邁出積極步伐。
居家改造一小步,生活品質提升一大步。實施老舊小區和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是提升居家養老生活質量、促進養老服務消費升級的重要抓手。
地面進行防滑處理、床邊加裝護欄和抓桿、如廁洗浴區安裝扶手、出行戴上智能手表……家中一個或多個小小的變化,很多老人生活更加得心應手。適老化改造,就是對老年人家庭的通道、居室、廚房、衛生間等生活場所,以及家具配置、細節保護等做一定的調整或改造,比如家中高低落差處變成了小坡道,坐便器旁裝上了可折疊扶手,廁所增加了起夜感應燈、外出佩戴上定位手表……簡單的“微”改造解決了老年人的大問題,緩解他們因生理機能變化導致的生活不便。
打造宜居的環境,就是老年人獲得感的關鍵所在。在適老化改造的過程中,我們應注重從老年人的需求出發,針對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特點進行合理規劃,包括居住環境、社區配套設施、交通出行、醫療保健等方面。
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往往期望能夠與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社交互動,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支配權和參與感。因此,在適老化改造過程中,我們應加強社區建設,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文化娛樂、運動健身等活動,創造積極向上的社交氛圍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讓老人“養老”變“享老”的探索過程中,應不斷滿足居家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積極行動、主動作為,在“老有所養”等方面繼續努力,堅持公共服務智能化與人工服務同行,加大適老化信息技術普及培訓力度,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老年人居住活動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性,聚焦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老有所樂”平臺載體建設,讓廣大老年人的生活過得更加有滋有味、豐富多彩,真正建設一個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老年友好型社會。(李娟娟)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