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行不行,群眾說了算;本事大不大,考核來檢驗。“2023年,金臺區政協共開展各類協商活動72次,報送社情民意64篇,提交各類視察報告、調研報告、重點提案等200余篇,參與微協商活動的委員157人;撰寫調研報告的委員21人;參與志愿服務的委員195人;參與“書香政協”活動的委員144人;參與“一崗雙職”、雙招雙引、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委員履職加分在80分(含)以上的有14人,考核平均分88.2分,最高分為174.5分。考核分數達到優秀等級的委員20人......”這組令人振奮的數據來自金臺區政協《關于2023年委員履職量化考核情況的通報》。據了解,取得如此佳績,得益于金臺區政協辦公室將《委員量化考核管理辦法》落到了實處。
優化得分點,“小積分”管好“大隊伍”
金臺區政協把“抓委員促履職強管理”作為提升政協整體履職水平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制定《政協委員履職量化考核辦法》,將委員履職盡責情況以積分制形式進行量化,細化定量工作任務,引導委員規范履職、主動作為,改變委員“約束性”傳統考核為“激勵型”考核。
按照基礎分值、履職加分、負面清單、其他情況4大類23項指標對委員履職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把委員參加政協活動、撰寫提案、提交調研報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參與民主監督等履職情況轉化為看得懂、做得到、評得準的評價指標,讓干與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差區別開來,樹立勇擔當善作為勤履職的工作導向。不少委員深有感觸:“沒有想到當一名政協委員竟然會有這么多實實在在事情可以做、需要做。”“政協委員不僅僅是榮譽,更是責任、是擔當。”以此形成了爭先恐后、創新創優的良好局面。
搭建小平臺,積分制釋放強磁場
始終把服務大局、推動發展作為政協工作的主旋律,圍繞建設“首善之區”總目標,把委員助力工業強區、三產興區建設和破解難點堵點問題作為加分項,有效發揮委員智力密集、人才薈萃、聯系廣泛的獨特優勢,針對不同界別委員,科學設置考核指標,既注重考量委員履職意愿、履職能力,也充分體現委員特長、工作性質、所處界別等具體情況。
今年,區政協先后挖掘并發揮委員特長,積極參加市級書香政協活動,并榮獲多項榮譽。區政協委員張向祎拉動區內中小微企業發展,倍增經濟額1500萬;李晨委員圍繞金臺區人口發展情況開展調查研究并提交社情民意信息,提案、信息呈現“量增質更優”的特點,一年來提案增長32%、信息增長41%……。金臺區政協委員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建言獻策,取得明顯成績。
亮曬成績單,“風向標”激活新動能
每半年集中晾曬委員履職“成績單”,與得分少者進行“面對面”談話,講責任義務、指差距不足、提希望要求,將考評結果直接與委員獎懲掛鉤,對履職成績突出的20名優秀委員進行通報表彰,對考核50分以下委員因考核不稱職,約談并通報批評,使委員管理的軟措施變成硬約束,讓每位委員都倍加珍惜每一次履職活動機會,營造了“比著干、賽著干、爭著干”的濃厚履職氛圍。
激活一灘水,卷起千層浪。李嘉輝委員拿到了152.5分后說道:“不太在意自己的分數,主要是想干點實實在在的事情。”對于評分的方式,他表示“很好,但也不能唯分數論。”一位企業委員因長期在外地工作,被通報排名靠后,今年只要一有活動,他就第一個報名,擠出時間參加政協活動。他坦言:“排名靠后確實有很大壓力,我積極參加活動不是為了爭取積分,而是身為政協委員履行好委員職責,擔負起委員責任。”通過考核,考出了工作等次,更考出了履職實績,委員參會率明顯提高,議政建言實效明顯增強。
“當政協委員不光是榮譽,更是一種責任。”金臺區政協主席王啟表示。以強化委員責任擔當為根本,以完善委員履職管理制度為保障,創新委員履職評價機制,全面激發委員履職積極性,通過量化評價,鼓勵“先進”,鞭策“后進”,讓委員從量化標準中找到差距、得到督促,考評的效果是積極的。
實干成就夢想,奮斗鑄就輝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金臺區政協將牢牢把握新時代人民政協的新方位新使命,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更好地履行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更加廣泛地凝聚共識、集聚智慧、匯聚力量,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金臺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 劉楠 通訊員 周媛)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