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濱區政協組織常委、委員視察全區重點項目建設情況
渭濱區政協召開十屆八次常委會議
渭濱區政協開展“誦讀紅色經典 感悟思想偉力”慶“七一”委員讀書分享活動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寶雞市渭濱區“聚力抓五優、奮進現代化”的首戰之年。在中共渭濱區委的堅強領導下,渭濱區政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政協工作會議精神,聚焦“一條主線”,緊扣“雙向發力”,提升“五大效能”,全力以赴做好新時代人民政協“五強五答”新實踐。
聚焦一條主線 筑牢思想根基
渭濱區政協始終在區委領導下開展工作,在做好主責主業的基礎上,按照區委工作部署,主動參與經濟穩增長、項目包抓、企業包聯、大氣污染防治等重點工作,確保“區委有安排、政協有行動、工作有成效”。自覺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政協履職的“第一議題”,結合政協工作實際扎實開展主題教育,豐富形式載體,實現主題教育對黨員委員全覆蓋。選舉產生新一屆機關黨支部,扎實創建“四優”模范機關、清廉機關,不斷強化黨員干部思想能力作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緊扣雙向發力 展現政協作為
渭濱區政協按照建言資政是履職成果、凝聚共識也是履職成果,甚至是更重要的成果的要求,把凝聚共識融入視察調研、協商議政各環節,緊扣黨政中心,積極擔當作為。
建言資政精準發力。圍繞區委提出的“促進文旅商體融合,打造都市旅游核心區”課題,區政協組織精干調研隊伍,在區內外實地調研,提出創新文化體驗植入等對策建議24條,部分建議已經列入《渭濱區文旅融合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圍繞區政府提出的“抓好五上企業,培育發展新動能”“做強一流工業創新主體,推動科技型企業增量提質”協商課題,區政協主席會議成員深入調研,提出的連鎖分店合并財務納統、“專家問診”主動融資幫扶等建議受到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關注。結合疫情防控中形成的資產如何管理處置問題開展對口協商,提出分類管理調節利用等建議10余條,區委主要領導批示“這個調研很及時、很必要”。
凝聚共識同向發力。一是推進合作共事筑同心。積極搭建黨派界別合作平臺,建立區政協班子成員和專委會經常聯系黨派、界別機制,為民主黨派、界別知情議政、闡述主張和表達意見創造條件。全年共組織10余次調研視察活動,邀請40多名民主黨派成員參與,在交流中集思廣益、在共商中凝聚共識。二是密切聯絡交流聚人心。主席會議成員扎實開展“委員走訪”活動,通過走訪非公經濟、醫衛界等委員,收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協工作意見建議115條。鼓勵委員發揮優勢,為渭濱經濟社會發展獻計出力。三是強化宣傳推介提信心。主動加強與市政協和兄弟縣區政協的交流合作,先后13次接待全國、省、市政協領導來渭濱區視察優化民營經濟法治環境等工作。在互學互鑒中宣傳渭濱、在共促共進中推介渭濱,不斷擴大渭濱對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提升“五大效能” 推進基層協商民主
提案“言值”更高。高質量做好提案工作,創新工作舉措,優化提案“三審”、提案辦理考核等工作機制,嚴把“提審辦督評”各個環節,重視提案辦理全過程協商,提高辦理實效性,相關做法在全市政協系統交流分享。
書香品牌更亮。扎實開展“書香政協”建設,積極參加市政協組織的三次委員讀書分享活動,分別榮獲一、二、三等獎。堅持“讀書+履職”,組織區政協“誦讀紅色經典 感悟思想偉力”慶“七一”委員讀書分享活動,引導委員誦經典、跟黨走、聚共識,在學用貫通中提升履職能力。
平臺搭建更寬。不斷延伸政協組織觸角,區、鎮(街)、村(社區)協商議事矩陣不斷夯實。創新委員工作室品牌,姜譚經開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等8家委員工作室有效發揮委員專長,全年累計開展各類“微協商”30次,委員參與130余人,提出意見建議120余條,解決民生問題65個。
信息反映更暢。制定區政協《加強和改進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實施辦法》,不斷在數量和質量上求突破。全年收集社情民意信息85條,《城市舊衣何處去?》在《人民政協報》刊發,《加強疫情防控過程中形成的資產管理和使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基層問題與建議》獲省市政協采編。
民主監督更實。全年聚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大氣污染防治、項目建設等重點工作開展視察式民主監督3次,提出監督意見建議10余條。先后委派3名委員擔任營商環境特約監督員、廉潔征兵監督員,組織委員參與目責考核等10多項民主評議,更加凸顯政協民主監督由“柔性監督”向“剛性落實”的轉變。
團結奮斗匯聚能量,凝心聚力共建“五優”。2024年,渭濱區政協將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面落實中共渭濱區委十五屆六次全會精神,牢牢鎖定建設西部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目標,堅持黨的領導、統一戰線、協商民主有機結合,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為建設西部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目標,全力打造“五優”升級版,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渭濱新篇章,勇擔新使命、作出新貢獻。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