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縣泥河溝村是黃河岸邊的一個古村落,從公元400年左右開始栽培棗樹,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棗樹的地區之一,被譽為天下紅棗第一村,孕育產生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千年古棗園系統,并獲得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佳縣泥河溝村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抓手,以和美鄉村建設為主題,以文化惠民工程為載體,不斷深挖鄉村文化內涵,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多措并舉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用高質量發展扮靚和美鄉村。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抓手,引領文明風尚
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等“一約四會”組織,將德高望重、帶動能力強的鄉賢、村民等能人納入組織,不斷強化治理效能,統籌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引導村民破除陳規陋習。大力弘揚和培育優良家訓家規家風,全力營造向上向善、崇廉尚德的氛圍。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引導村民見賢思齊,汲取榜樣力量。通過大力整治相互攀比、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倡導文明新風。集體創作村歌《紅棗棗》,唱出了泥河溝人的心聲。婚禮簡辦,愛不簡單。泥河溝“騎行婚禮”甜爆全城,引領移風易俗新風尚獲點贊。開展人市兒講堂,引導村民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不斷深化移風易俗。充分發揮志愿者的作用,號召村民積極爭做志愿者,成立志愿服務隊,不定期開展鄉村振興、衛生健康等志愿服務活動。配合縣上志愿服務團隊,開展理論宣講、惠民政策、法治宣傳等活動,打通宣傳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邀請北京志愿服務隊等,開展村民教育培訓、村莊文化保護、產業發展規劃、社區管理建設等公益活動。開展好人宣講、公益會演等,采取寓教于樂、接地氣的形式,讓黨的好聲音第一時間“飛入尋常百姓家”。
以和美鄉村建設為主題,撬動文旅融合
著名影星景甜在央視推介佳縣紅棗,泥河村村民用紅棗組成“景美棗甜”四個大字予以饋贈。進一步完善古棗園系統相關硬件和配套設施,并通過品牌打造、產業延伸等舉措,全面強化古棗園系統生態保護工作。積極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農戶改廁、道路硬化、綠化美化家園等活動。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引導村民主動愛護和維護環境衛生,培養良好衛生意識和文明習慣。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確保生活環境提升,實現真正的綠水青山。與北京隱居鄉里公司合作,將10院村民廢棄老宅打造成高端民宿,舊貌換新顏,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注入一股新動力。大力改善交通條件,加快實施生產道路修建,全面推行鄉村道路管護制度,安排公益崗位對道路進行保潔。開通榆林班車,方便村民出行和產品運輸。
以文化惠民工程為載體,扮靚鄉村“顏值”
結合鄉土記憶發展多元產業,通過建設紅棗博物館、鄉村記憶館、黃河照相館、山頂觀景臺、農家樂等,在厚植村內文化氣韻的同時,不斷提升景區影響力與吸引力。打造文化陣地,修建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等,增加書報刊總量,提供優質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用好用活紅色資源,修繕武開章故居、武開章紀念亭,追尋革命足跡,賡續紅色血脈。邀請北京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老師開辦大講堂,傳授新知識,學習新理念。配合佳縣承辦農民豐收節、浪漫七夕、春節聯歡會等活動,提升村民凝聚力,改善村民精神面貌,激發村民文化自信。主辦棗園文化節、鄉村音樂會等活動,增強村民對泥河溝村的認同感,擴大泥河溝村的知名度。利用“我們的節日”和“五一”“十一”等重要節日,組織開展文藝演出、敬老愛老活動,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高尚文明的道德風尚。組織拍攝泥河溝村宣傳片,全面展示泥河溝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下一步,泥河溝村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注重提升村民的精神風貌,推動形成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的新動能。(記者 高三寶 通訊員 康亮亮)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