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謝昊天 康斌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載體。7月16日,漢中市政協召開六屆十一次常委會議,圍繞全市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工作進行專題協商。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資源富集。全市現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1處,不可移動文物點4188處,可移動文物30522件(套),館藏等級文物1774件(套),文物保護單位290處。
“當前,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成效顯著,但文物保護法規宣傳還需拓展延伸,先進文保理念有待提升,活化利用產品還需進一步深度開發。”漢中市政協委員、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馬世明說。
如何加快推進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工作?馬世明建議,立足漢中實際,在堅持守正中摸清文物資源家底,聚焦影響力強、關注度高的文物古跡開展深度研究。注重集約統籌融合,將文物保護及活化利用與全域旅游發展規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城鄉交通建設規劃等緊密對接,以統籌協調實現重點突破、競向發展。聚焦“紅、古、綠”特色優勢,按照不同主題特色設計包裝精品旅游線路,以互聯互通、深度融合彰顯漢中文化遺產資源吸引力。
博物館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同時也彰顯著城市形象。2012年,為解決漢中市沒有市級博物館的短板,市委、市政府將原隸屬于漢臺區管理的古漢臺博物館、拜將壇管理處和飲馬池整體上劃市級管理,建立了組團群落式的市級漢中市博物館。
“現漢中市博物館有藏品1.38萬件(套),受建筑空間面積不足和布局風格制約,許多精美且極具文化價值的藏品無法進行展示,藏品保管、文物修復、社教活動及公共服務等空間的擴展也受到限制,相關功能和作用無法進一步發揮。”漢中市政協常委、市總工會副主席趙新平認為,有必要對漢中市博物館進行易址標準化建設,為文物的保護和展示、文化的傳承創造良好的載體。
趙新平建議,一方面,要加快西漢三遺址片區保護性利用建設進展,推動古漢臺南院改擴建、飲馬池整體保護利用和展示,發揮組團群落式市級博物館作用。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新的市級歷史博物館建設,以更大的場所、更廣的領域,充分彰顯漢中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讓禁錮在庫房里的文物更好地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漢中現有博物館26座。漢中市政協民宗文史學習委主任向陽在調研中發現,全市博物館基礎建設薄弱,大部分縣區博物館、紀念館建筑面積不足,場館區域布局不盡合理,內部功能分區有待優化,設施陳舊、數字化建設滯后,文物展示方式較為單一,無法滿足文物的收藏保管和科學研究需求。
向陽建議,以更新的理念打造文博展示平臺,對現有文博館進行改造提升,創新文物展覽、展示方式,豐富展陳內容,推進全景數字化項目建設,策劃推出云展覽、云課堂、云講解等活動,讓博物館成為集遺址保護、文物收藏、保管研究、展示教育、文化旅游于一體的高科技、智能化博物館。
龍崗寺遺址被中外考古專家譽為“亞洲第三處重大猿人遺址”。漢中市政協常委、民進漢中市委會副主委兼秘書長張凌調研發現,《龍崗寺遺址保護規劃》亟待啟動修編程序,遺址近三年暫無項目資金注入,缺乏日常及臨時維修養護經費。
龍崗寺遺址項目推進專業性、系統性、科學性強,張凌建議,加大前期修編計劃的經費支持力度,盡快啟動建設以遺址為核心的集科研教育功能、生態教育功能和休閑娛樂功能于一體的城市人文地標項目——龍崗寺遺址公園,實現文化產業、旅游業以及與之相關產業多態融合聯動發展,促進漢中經濟高質量發展。
漢中市政協委員、市委辦副主任侯富樂建議,有效借鑒西安打造“兵馬俑”、寶雞塑造“何尊”青銅器等做法,打造漢中地域文物標志符號。編撰一批針對不同對象的漢中文物科普、鑒賞、宣傳類書籍,講好漢中文物故事。同時,要主動“走出去”,加大對外深度協作力度,讓文物研學成為漢中旅游的重要內容,讓文創產品成為拉動漢中旅游的重要力量,讓文物成為促進漢中高質量發展和服務人民群眾的重要資源。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