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王雅 記者 韓永國)編者按:為慶祝新中國和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回顧咸陽市政協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各界人士,緊扣中心任務,在促進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留下的閃光足跡,各界導報刊發“75人話75年”系列報道,深情講述咸陽故事、政協故事、委員故事,激勵廣大政協委員同心建功新時代、闊步奮進新征程。
咸陽市政協委員、陜西青龍山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彌宇濤
近年來,陜西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推動文旅融合,不僅要注意‘形’,更要把握‘魂’,只有深度挖掘每個地區的歷史文化遺存、民族傳統、名人軼事、名勝古跡、特色產業等,才能使得每個景區‘有景觀’更‘有故事’。”因長期從事文旅行業,咸陽市政協委員、陜西青龍山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彌宇濤對文旅融合發展有自己的見解。
2016年,彌宇濤創辦了陜西青龍山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其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的青龍山景區,以生態旅游為主導,傾力打造以現代休閑、農耕體驗、鄉村度假、健康養生為一體的旅游景區,經過近8年的投資建設,現已初具規模。自運營以來,先后接待游客150萬人次,打造出了眾多文化旅游金名片。
彌宇濤對文旅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敏銳的感知,他深知文旅行業對地方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和民眾生活改善的重要意義。在對長武縣文旅行業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中,他了解到長武縣積極推動以昭仁寺歷史文化、十里鋪窯洞文化、青龍山鄉土文化等為代表的特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積極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已初見成效,但與周邊地區相比,還存在著文化產業化程度低、旅游產品內涵不豐富、文化旅游產品缺乏創意等不足,還需著力補短提升。經過深入分析文旅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憑借自己豐富的行業經驗,彌宇濤提出了《關于加快長武縣文旅融合發展的建議》的提案。
彌宇濤建議,建立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內涵,精心打造具有長武風貌、時代特征的文化旅游品牌,建設長武重點文化旅游景區和精品文化旅游線路,打造能夠展現長武文化特色的演藝品牌,以遍布全縣的古跡文物為依托,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原型,設計形式新穎的旅游活動,打造文化旅游活動品牌。并提出發揮“互聯網+文化”的優勢,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對文化資源加以包裝、演繹,以旅游演藝、電影、節會、主題公園等諸多表現形式,把長武豐厚的歷史文化、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真正實現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
在履行好委員職責的同時,彌宇濤始終不忘初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帶動家鄉致富。他深入調研家鄉的經濟現狀、資源優勢和發展瓶頸,精準找尋適合家鄉發展的致富之路,幫助芋元村、消水村等五個村共259戶809名貧困群眾脫貧,累計分紅79萬元,累計銷售貧困戶農產品680萬元,帶領當地農戶走上了致富路。他還每年堅持資助三名大學生,并為貧困群眾送去農資農具,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關愛。
“深入基層,服務群眾,既是政協委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提高履職質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徑。”彌宇濤表示,未來,他將繼續扎根于文旅行業這片充滿生機與挑戰的沃土,深度探尋群眾對文旅體驗的真實需求與殷切期望,挖掘那些隱藏在民間尚未被充分發掘的文化瑰寶與旅游資源潛力,讓文旅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引擎和閃亮名片。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