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山陽縣政協十屆四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多位委員帶著對新一年的美好愿景和對民生熱點的關注,帶著對山陽高質量發展的期望和建議,依次登臺,凝聚智慧力量,共譜奮進新篇。
2024年,山陽縣始終扛牢穩就業、保就業政治責任,抓緊抓實高質量充分就業,全縣就業規模不斷擴大,重點群體就業保障有力,就業服務質效明顯提升。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任建宏委員第一個上臺發言,建議從突出政策落實,強化就業優先;突出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突出示范帶動,提升就業質量;突出服務保障,促進就業增收等四個方面下功夫,提升就業服務質效,促進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實現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圍繞創新驅動這一核心引擎……”賀珩委員建議,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構建“產學研用”共同體,建立“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揭榜掛帥機制,加強自主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激活企業的內生動力,提升其核心競爭力,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圍繞發揮林業資源優勢,促進綠水青山“好顏值”向金山銀山“好價值”轉變。張濤委員建議,強化清單化推進、網格化落地等“五化”措施,做好“放活山權、激活林區、謀活利民”三篇文章,健全落實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推進“國社合作”模式試點示范,持續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積極打造漫川關鎮、戶家塬社區茶山茶旅融合基地,陸家灣、風雪山莊等一批國家級森林康養載體,促進生態增優、林業增效、林農增收。
針對建筑業存在的企業創新能力需要提升、政策落實乏力、扶持力度不足等問題。楊金杜委員建議,建立健全建筑市場信用評價體系,規范招投標管理,建立常態化巡查機制,加強技術指導與培訓,加大對建筑企業在技術研發、設備購置、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資金支持,引導建筑企業加大對建筑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投入,鼓勵推廣使用節能環保材料和設備,推動建筑產業向現代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山陽縣以法治力量助推基層社會治理,全面依法治縣和司法行政工作實現了新提升、展現了新氣象。”馮宏偉委員說,“治理有效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保障,要加強黨的領導,凝聚黨支部力量,帶動村級更好實施自治法治德治,推進基層治理,激活治理‘紅色引擎’。同時,要深化平安建設,創新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幫扶機制,建好基層信息平臺,加強基層隊伍建設,托穩就業增收基本盤,讓鄉村更和諧,人民更幸福。”
近年來,一大批高科技項目和企業落戶山陽,豐陽大地到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為山陽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了強大動力。
胡煒委員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建議,加大對科技企業的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企業的信貸支持,完善交通、通信、電力等配套設施,成立產業聯盟,開展產業鏈互助行動,推進產業布局優化升級,構建人才培養閉環、制定人才優惠政策,設立創新獎勵基金,實施品牌曝光計劃,加大品牌宣傳投入,開展定制化產品與服務,助力企業做大做強。
2024年,山陽縣被評為“全國醫共體建設示范縣”,并率先制定出臺了《山陽縣疾控機構薪酬制度改革實施辦法》。該做法被國家衛健委作為典型案例發文全國推廣。
“山陽醫共體建設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李敏委員建議,實施山陽縣傳染病醫防協同、醫防融合試點和慢病管理醫防融合模式,建立“醫防管”融合工作體系,建立常態化防控、監測檢測、診療救治、教育培訓、監督執法、應急演練等一體化聯動工作制度,鼓勵醫共體主動參與縣域醫保基金預算和控費管理,從體制機制上加快構建分級診療模式,助推“以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為中心”轉變,落實醫防融合舉措,提升群眾健康水平。
圍繞立足康養資源優勢,推進多業融合發展。郭傳武委員在發言中表示,持續完善和優化旅游康養產業發展規劃,抓好交通設施升級,發揮康養產業發展中心作用,培育本土龍頭企業,引導農產品供應、旅游紀念品加工、康養服務培訓等相關產業集聚發展,挖掘特色元素,加快產學研合作,舉辦旅游推介會、旅游洽談會和康養主題研討交流活動等,精準營銷推廣,持續拓寬營銷渠道,推動旅游康養與多產業融合發展。
臺上,言辭懇切,真知灼見頻現。臺下,凝神靜聽,激發廣泛共鳴。真誠的交流,精彩的建言,凝聚了政協委員的智慧與力量,奏響了新時代發展的最強音。(實習記者 寇靜 記者 王斌 通訊員 陳定春)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