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品質關乎居民生活幸福“質感”。今年以來,寶雞市渭濱區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緊盯民生熱點和難點問題,集中開展系列專項整治行動,有效推動了民生實事落地和城市品質提升。
用心用情 織密民生保障網絡
6月12日,記者走進渭濱區智慧城市治理監督指揮中心,電腦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城市運行數據,工作人員正緊盯屏幕,密切關注著轄區內的“一舉一動”,電話鈴聲、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
作為寶雞市的主城區,渭濱區曾面臨城市治理主體分散、協調處置效率低等難題。2020年,渭濱區成立了城市治理委員會,由渭濱區智慧城市治理監督指揮中心負責日常工作。
“以前處理問題要跑多個部門,現在通過網格‘四長’制和12345政務熱線聯動,很多問題很快就能解決。”渭濱區智慧城市治理監督指揮中心副主任郝海哲說。
2020年,渭濱區榮獲中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獎,相關機制作為經典案例在全國城市治理論壇推廣。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理念正在推動該區城市治理邁向新高度。
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關鍵民生工程,承載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秦奎小區在2024年被納入渭濱區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讓這個小區遭受重創,基礎設施嚴重損毀,居民生活陷入困境。
對此,渭濱區迅速行動,積極推進改造工作。施工人員爭分奪秒,通過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讓小區“改頭換面”。
“我們對小區管網進行了更換、新建了停車位、安裝庭院燈等,已恢復小區基本功能。”渭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張棟說。
如今,秦奎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小區環境比去年好多了,住著特別舒心。”居民楊明強說。
加速重建 筑牢城市安全防線
在渭濱區石壩河橋建設現場,機器轟鳴,施工人員正爭分奪秒地進行作業。據了解,石壩河、瓦峪河兩岸因2024年7月16日的山洪遭受重創,橋梁與道路均損毀嚴重,極大影響了群眾生活與出行。
災害發生后,渭濱區第一時間行動,爭取中央和省級災后重建項目資金,并邀請省、市橋梁和水利專家現場勘察,對五環體育公園步行橋、石壩河橋、瓦峪河秦奎小區橋、石鼓鎮衛生院橋等多處損毀、損壞的橋梁進行拆除重建。
“石壩河、瓦峪河片區橋梁災后重建預計今年9月完成。”渭濱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政養護服務中心主任呂立東說。
河道行洪安全對于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至關重要。渭濱區聚焦河道行洪安全,對全區所有渭河南岸支流進行清淤疏浚。截至目前,該區已清理河道內淤積6萬立方米,疏通15座橋的橋孔,全力確保今年汛期河道行洪暢通。
“我們將錨定‘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沖擊’目標,夯實河湖長制工作責任,不斷提升河道智慧化管理水平,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渭濱區林業水利局黨組成員、河道管理站黨支部書記王建周說。
精細治理 持續提升城市品質
寶雞市開展城市精細治理行動以來,渭濱區城市管理執法局迅速行動,全力推進各項治理工作。其中,龍山片區環境綜合整治成為重要一環。據了解,此次集中整治聚焦寶雞城市快速干道附近約50畝長期無人管理的區域,該區域此前存在亂堆亂放問題,衛生堪憂,嚴重影響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
今年3月底,渭濱區集中力量對該區域內積存垃圾、亂搭亂建等進行全面清理。目前,整治工作已進入最后的綠化改造提升階段,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推進。
“我們將嚴格遵循城市精細治理工作要求,從細微處著手,以實際行動為城市環境改善添磚加瓦,努力為廣大市民打造出行便捷、干凈整潔的城市環境。”渭濱區城市管理執法局副局長孟立峰說。
在推進城市精細化治理過程中,渭濱區積極探索,成功化解英達路社區廣場噪音擾民這一長期治理難題,為全市的城市治理工作提供范例。
英達路社區廣場位于繁華商業街區,周邊高層住宅林立,是居民休閑熱門場所,吸引了眾多廣場舞愛好者,但噪音問題令周邊居民投訴不斷,治理難度較大。
為破解這一難題,渭濱區在寶雞市率先試點廣場舞定向音響系統。該系統運用聲波定向傳播技術,將音樂聲的傳播范圍精準控制在15米至30米,達成“場內清晰、場外安靜”的效果。現場測試表明,定向區域內音效約80分貝,區域外音效降至60分貝以下。
降噪設施試運行后成效顯著,社區噪音投訴大幅減少,鄰里關系更加和諧,居民幸福感不斷提升。
“以前晚上經常被廣場舞的音響吵得睡不好,現在安靜多了,可以睡個安穩覺了。”附近居民單國祥說。
在城市治理工作中,渭濱區聚焦民生保障、災后修復和城市精細化管理等重點領域,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方法,取得了顯著成效。渭濱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渭濱區將繼續深化城市治理工作,不斷提升城市的品質和形象,為居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讓城市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通訊員 楊萌芽)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