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書記,家里又攢下幾盤土雞蛋了,啥時候要了說一聲。”
“ 胡書記,大棚西紅柿葉片這兩天生蟲了,不知啥原因。”
……
近日,榆林市綏德縣崔家灣鎮紙房溝村駐村第一書記胡云像往常一樣穿梭于田間地頭、農家院落,村民們熟絡地與他打招呼,那一聲聲親切的呼喚,飽含著信任與依賴。胡云熱情回應,還拿出小本子,將大家的問題與需求逐一記下。2021年6月,榆林高新區管委會干部胡云來到紙房溝村加入駐村工作隊,2023年6月接任駐村第一書記。之前紙房溝村是一個具有厚重歷史,卻缺乏發展動能的傳統村落。
盤活閑置大棚
讓“沉睡資源”煥發生機
“初到村里,我發現村集體經濟有看點、無亮點。14座設施大棚大部分荒廢閑置,村里雖有富硒紅薯、景觀苗木等特色產業,但產品單一,走的是薄利多銷的老路子。如何把村集體大棚‘沉睡資源’變成‘活資產’,是擺在我面前的首要問題。”胡云回憶著說。
為了找到破局之法,胡云與村兩委商議,決定創新推出“移動果園”項目和“無土栽培”技術,發展普羅旺斯西紅柿、火龍果等綠色產業。為推進大棚產業提質增效,他帶領工作隊和村干部多次外出考察“取經”,并將學到的種植技術傳授給大棚承包戶,同村民一起勞動,觀察作物生長情況。
“沒想到無土還能種出西紅柿,多虧了胡書記!他不僅出面協調給我們更換老舊的大棚膜,免費提供滴管、水溶肥,還幫助銷售農產品,讓我們種銷無憂!”大棚承包戶韓紅飛感激地說。像他這樣的承包戶,村里還有6戶。
重新打造起來的“移動果樹”示范大棚現在已經成為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櫻桃、吊干杏、景觀樹等被引進,村民可免費領回家管護,每棵小樹還有種植補貼。如今,小小的盆栽“移動果樹”不僅是村民增收的新路徑,還美化了庭院環境。
深挖歷史資源
以文化IP賦能產業增效
紙房溝村是蘄王韓世忠的故里,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散發著忠勇的氣息。如何挖掘好、利用好這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是胡云思考的第二個問題。
為了找到答案,胡云多方奔走,與同事商議,請教專家學者。最終他腦中靈光一閃:“何不利用蘄王這個歷史故事,打造農產品品牌呢!”
說干就干,2022年2月,綏德縣蘄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原來普通的紅薯、火龍果、小米等農副產品“搖身一變”,統一裝進了標有“蘄王故里”品牌的精美包裝禮盒,產品涵蓋7項35類,售價比之前大幅提升。
商標的注冊,提升了村民的品牌意識,保障了產品質量,成為推動產業發展、助力村集體經濟市場化、促進村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如今,以文帶旅、以旅促農、以農振產的文旅融合發展思路在該村逐漸成型,并成功獲批市級鄉村旅游示范村和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打通市場脈絡
惠農助銷彰顯擔當
以前村民種出綠色農產品,常常面臨賣不上好價格或滯銷的困境。如何幫助村民將農副產品及時銷售出去,且能比市場價略高一點,是胡云駐村以來思考的第三個問題。
為了打開銷售渠道,胡云協同工作隊四處奔走。駐村第一年,他們協助村里將滯銷的2萬斤紅薯輸送到高新區各企事業單位,拉開了消費幫扶的序幕。此后,一輛輛滿載農產品的大卡車,不斷駛向轄區機關食堂、企業駐地,逐步形成機關定點采購、企業簽訂長期訂單、“線上采購+線下展銷”等多種銷售模式。截至目前,消費幫扶總額已超350萬元。
打開胡云的駐村工作日志,里邊記錄著村里發展的點點滴滴:某企業采購訂單數量、某單位捐贈物資數額……一組組數據見證了駐村工作隊的幫扶印記。在胡云的協調下,村里今年成立了勞務派遣隊,組織工人到榆林高新區參加園林綠化養護工作,第一批次13個村民已上崗,人均月薪5000元以上。
目前,紙房溝村先后建起了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了新品種景觀苗木示范基地,實施了美麗鄉村山體綠化工程,傳統文化展館也已啟動建設,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已突破50萬元。“這些喜人的變化,主要緣于我們村有一支肯干實事的駐村工作隊、有一位有魄力的第一書記。”該村黨支部書記韓文革感慨地說。(記者 許鵬 通訊員 張丹)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