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的歲月》劇照
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的《激情的歲月》,是首部以年輕科研和保障人員為主角的“兩彈一星”題材電視劇。該劇以扎實過硬的故事情節、對歷史的精準還原、深沉感人的家國情懷,引發了觀眾的熱烈反響,為獻禮劇的年輕化表達提出了創新思路。
在《激情的歲月》之前,國內已經出現過多部以“兩彈一星”為背景的電視劇,如何在同題作文中寫出差異化和新鮮感?如何讓艱澀難懂的“高冷”核物理接上地氣?《激情的歲月》此次巧妙地選擇了以年輕科研和保障人員群體為主人公的群像塑造,以平視的角度還原中國核工業激情燃燒的歲月,吸引了許多年輕觀眾。
一開篇,劇集就以情節的快速推進,迅速確立起了王懷民、鐘培林、陶志綱、楊佳蓉等諸多角色的鮮明性格和人物形象。留美、留蘇中國專家的輾轉歸國路,與特務斗智斗勇的懸念設置,父女情、夫妻情、學友情的細膩描繪,奠定了《激情的歲月》以事件突出人物,以人物傳遞情感的敘事方式。盡管故事在人物設定上選擇虛構,但“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祖國”“我愿以身許國”等熟悉又振聾發聵的臺詞,足以讓觀眾們回憶起鄧稼先、錢三強、王淦昌、郭永懷等中國核事業的先驅們,更印證了“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句沉甸甸的誓言。
事實上,有血有肉的群像塑造正是《激情的歲月》一大亮點,王懷民、鐘培林、黃凱華、彭雄飛、鐘心等中青年科研人員雖然都是科學家,性格卻各異,王懷民“無用的生活上的交流可以省略,把時間用于學術研究”的“科學怪人”形象貢獻了不少笑點,“土生土長的天才”彭雄飛、“懟天懟地的手磨咖啡愛好者”的鐘心、“癡迷科研老頑童”鐘培林,都打破了觀眾對科學家們嚴肅刻板的固有印象;同時,以陶志綱、成格勒、楊佳蓉、李彩蘭等為代表的保障人員、技術人員同樣分量吃重。他們與科學家們的相互影響,更完整地展現了人物的成長。
從最初一窮二白,到如今挺直腰桿,中國核工業取得的輝煌成就離不開老一輩創業者扎根荒漠、隱姓埋名、以身許國的犧牲奉獻。為了還原當年戈壁灘里艱苦的生活環境,《激情的歲月》的主創團隊也大膽深入荒無人煙的“絕境”,全劇在嘉峪關附近的戈壁和沙漠中拍攝,在3個月的拍攝期內,數十次的大風預警、沙塵暴肆虐以及各種惡劣天氣,都讓劇組對劇情感同身受,實現了人戲合一。而在場景選取、布景搭建、服化道設計上的精益求精,也營造出較為精準的年代感。陶志綱磨損的舊軍裝,女演員近乎素顏的質樸妝容,因缺水、缺糧、日曬導致的高原紅等“戈壁妝”,都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細節看點。
高站位、深挖掘也是《激情的歲月》的一大突破。在科研線索、人物成長線索之外,劇集并未忽略國際國內重大歷史事件的廣闊背景。從北京到西部,從理論到試驗,從籌備到爆炸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從核武器到民用核電站的發展,《激情的歲月》堪稱一部戲劇版的中國核工業奮斗史。(王云)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