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靖邊秋天可謂沃野飄香。北部風沙灘區優勢產業碩果累累,南部小雜糧示范區特色產業姹紫嫣紅,中部現代設施農業區有條不紊,一幅井然有序的豐收畫卷就在眼前。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穩步推進,現代設施農業不斷提質增效,鄉村觀光旅游厚積薄發,農產品輸出渠道日益寬廣,數萬畝農田逐年改良,廣袤的農村已經成為靖邊農民增收致富的堅實后盾。
這些年,靖邊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得益于該縣對農業增長極的超常規、高水平、跨越式打造。據靖邊縣農業部門權威數字顯示,截至今年,靖邊縣共有耕地168萬畝,其中常種耕地130萬畝。作為陜北糧倉的核心區,靖邊氣候、光照等條件非常適合各類農作物生長,僅種植蔬菜每年可為農民帶來7個億的收入。
在靖邊現代農業園區一馬鈴薯組培室內,技術人員正在觀察馬鈴薯原原種育種情況。曹曄攝。
農業是靖邊的基礎產業。在靖邊的37.73萬常住人口中,農業人口就有30.97萬人。2017年全縣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41.29億元,較“十二五”末增長16.1%,實現增加值24.18億元,較“十二五”末增長15.6%,糧食總產量25.53萬噸,較“十二五”末增長1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899元,較2016年增長989元。
但并不是每個區域都適合蔬菜種植。為了給農民提供科學的農業指導,在多年來的探索與轉型中,靖邊縣根據北中南不同區域的立地,制定了不同的區域發展計劃。細化的區域布局讓農民觀念從之前的盲目變成了現在的科學與理性。
其中,北部風沙灘水區圍繞“畜、菜、薯”產業,建設白絨山羊、標準化和設施蔬菜、地膜夏馬鈴薯和加工專用薯以及葡萄生產基地,重點發展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設施化、集約化等“五化”現代農業。中部梁峁澗地區圍繞“畜、薯、草”產業,建設舍飼養羊、優質馬鈴薯和飼草產業帶,發展綠色農業。南部丘陵溝壑區圍繞特色產業,重點發展山地蘋果、小雜糧和特色養殖業,打造山地蘋果和小雜糧品牌,發展有機、生態產業。城鄉結合部、景區周圍、公路沿線圍繞融合農業重點發展花卉、采摘、加工、物流產業。
以靖邊紅盛小雜糧合作社為代表的“產加銷”一體化發展模式正在逐步成長。曹曄攝
與此同時,該縣積極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村土地生產條件發生了變化。2017年至今,靖邊已經超進度完成了154個村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初步探索總結出張家畔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制改革、馬季溝村土地股份合作改革、五里灣中心蘇家灣村土地托管、東坑鎮伊當灣村產業服務等成功改革模式。在靖邊縣黃蒿界馬季溝村等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示范區域,曾經撂荒的土地變得集中連片,隨著大型機械的強勢介入,原本只屬于東坑等農業重鎮的規模化集約化農業落地生根,三變改革的紅利正在加速顯現。
2018年,靖邊縣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榮譽稱號,全縣農機化綜合水平達72%,超出了全國平均水平,位居全省第二,農機總動力達46.2萬千瓦,農機專業合作社達112家。機械化全程、水肥一體化等綠色生產技術極大地解放了勞動力,顛覆了人們記憶中的傳統種植。春秋時節,移動的機械成了田間躍動的音符,演奏出一曲曲動人之歌,抒發著農民朋友內心的歡樂。(曹 曄)
編輯: 楊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