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 “三個經濟”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省政協十二屆四次常委會議大會發言摘編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工商聯副主席何金碧代表省工商業聯合會
聚焦“三個經濟”著力構建陜西對外開放新格局
一、以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為宗旨,聚力發展“三個經濟”。要加快“國際航空樞紐”和米字型高鐵網建設,著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現代供應鏈。加快“國際運輸走廊”和陜西自貿區建設,不斷增強向西開放、向東集散、輻射全國的能力。縱深推進相關領域改革,為我省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二、以加強頂層設計為引領,聚力發展“三個經濟”。建議盡快出臺《陜西省關于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和流動經濟的指導意見》,配套出臺《陜西省關于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和流動經濟的若干政策措施》。
三、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依托,聚力發展“三個經濟”。要加大外資機構引進力度,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跨境資金結算功能建設,落實以境外資產為抵押獲得貸款的具體措施,為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建議由政府牽頭、以沿線企業為依托,搭建我省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共享開放的信息化平臺。暢通企業外聯渠道,為企業“走出去”創造發展機遇。
省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主任胡小平代表省政協提案委員會、民革陜西省委員會
發展門戶經濟建設高水平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
一、優化管理機制,加強自貿試驗區建設合力。加強頂層設計,加快陜西自貿試驗區立法,優化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體制機制,統籌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9個功能區管委會建設自貿試驗區的職能,實現共建、共享,功能互補、錯位發展。
二、強化全局意識,堅持全面制度創新。要以加快陜西自貿試驗區建設為抓手,推動相關部門在經濟發展、社會保障、社會治理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全面推動制度創新。結合功能區定位和特色產業優勢,推進差異化改革,實現自主創新突破。
三、擴大雙向開放,拓展新型貿易方式。以構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點為目標,促進科技、文化、教育和衛生等服務貿易的發展;充分發揮我省裝備制造、礦產勘探開發、石油開采、現代農業等方面的優勢,加大國際產能合作力度;加快建設“五港一體”樞紐體系,形成多式聯運、一站換乘、快速分撥、內捷外暢的絲路客貨集疏網絡。
四、提升服務水平,打造留住高端人才的環境。
省政協常委、科技委員會副主任高彩玲代表省政協科技委員會
聚焦“三個經濟”發展工業互聯網
一、加強政策引導,大力扶持工業互聯網建設。盡快制定專門的工業互聯網發展規劃,激發工業企業上云、用云的積極性。設立專項工業企業改造資金和基金,重點支持工業生產線的數字化改造和互聯網平臺的應用示范。鼓勵各類擔保資金向工業互聯網產業傾斜,鼓勵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投向工業互聯網企業。
二、打造平臺體系,推動企業創新發展。通過與國內先進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戰略合作,構建全省統一的“1+N”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體系。通過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種方式,實現設備泛在互聯、數據匯聚共享、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商業模式的創新。
三、注重示范帶動,提升協同制造水平。開展重點企業設備設施上網工程,爭取在三到五年內建設3-5個地區性和行業性平臺,打造工業互聯網應用標桿企業和示范項目。積極創建省級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提升制造資源共享和產業協同水平。
四、培育工業APP,促進制造能力共享。
西安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岳華峰代表政協西安市委員會
大力發展臨空經濟積極助力“三個經濟”
一是建議省上編制出臺全省層面的《“三個經濟”發展規劃》,將西咸新區作為發展“三個經濟”的核心承載區,統籌加強對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的規劃和指導。
二是建議省上成立專門的牽頭協調機構,統籌推進臨空經濟發展任務落實,重點深化監管機制創新,加強省級檢驗檢疫、商務、工商、稅務、外匯等管理部門協作,實現口岸管理“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進一步形成建設臨空經濟的強大合力。
三是建議加大對發展臨空經濟的支持力度。發展臨空經濟亟需一攬子的支持政策。河南省為了支持鄭州航空港發展,出臺了地方收入全留、專項資金支持、資金分配傾斜等涉及財稅、口岸便利化、金融創新、產業發展等7項81條措施。四川省除了一般支持政策外,還將天府國際機場和國際空港新城建設列入了關系四川未來發展的“四項重點工程”。建議省上能夠出臺專門、系統的支持政策,加大對發展臨空經濟的資金、政策扶持力度,打造大西安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省政協常委,民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富君代表民盟陜西省委員會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商貿物流中心為門戶經濟提供支撐
一、彰顯區位和產業優勢,打造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進一步發揮“長安號”在中歐班列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加快國際貨運分撥中心落地陜西。要做好物流產業發展的整體設計,統籌“四大物流”,著力培育大市場、構建大流通。
二、積極創建西北物流經濟的大數據平臺,做絲路物流的排頭兵。深入實施“互聯網+”智慧物流行動,打造全國乃至全球信息交換的“大腦中樞”,旗幟鮮明地唱響“絲路數谷”,突顯我省在“一帶一路”國際物流通道中的核心地位。
三、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升行業“降本增效”能力。積極探索開發供應鏈管理項目,建立現代化物流服務體系;積極推進物流園區、物流企業和物流項目標準化,提高物流效率;加快傳統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提升行業現代化運行水平。
四、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支持物流經濟發展壯大。成立省級現代物流產業工作領導小組,通過物流產業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分工明確、推進有力的協調機制。
省政協委員、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蘭壯麗代表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助力“三個經濟”健康發展
一、加強工作領導健全制度規范。加強省級層面統一領導,及時出臺完善《提升我省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等文件,同時對現行地方性法規、規章開展清理完善工作。
二、構建全省政務一張網。加強陜西政務網建設,突出便利化、實用化、一體化。實現政府權力清單“三級四同”全覆蓋和統一網上受理監管審批等信息數據平臺,消除信息孤島。
三、嚴格規范涉企行政執法行為。全面推進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等三項制度。嚴格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執法機制,杜絕選擇性執法。
四、強化企業合法權益司法保護。加強對知識產權等管理機構職能建設,推進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三合一”審理機制。推行執法檢查規范化、人性化,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最大限度維護企業聲譽。加大對侵權犯罪行為打擊力度,依法及時追繳、發還或責令退賠非法占有、損壞的企業財產。
五、加快建設法律服務援助平臺。
咸陽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賀書田代表政協咸陽市委員會
發揮區位優勢、積極主動對接全力打造陜西“樞紐經濟”新高地
一、明確咸陽發展定位,加快推進西咸一體化建設。由于西咸新區劃轉后,造成咸陽主城區和北塬新城之間被隔斷,使城市建設、城市發展諸多方面受到了限制和影響,希望省委、省政府等有關方面重視咸陽城市在發展中面臨的諸多問題。
二、加快立體交通樞紐建設,全力構建大西安立體交通大通道。建議省上加強協調西安咸陽兩市,完善軌道網絡,加強城市道路、軌道交通等與外部交通網絡的高效銜接,全力支持地鐵1號線三期工程開工建設。推動大西安城際鐵路網絡建設,實現鐵路、航空、公路的無縫對接。
三、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打造大西安產業發展新高地。咸陽和西安在產業發展和產業布局上要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防止和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建議在省級層面加強規劃的協調和指導,充分發揮咸陽產業和資源優勢,全力打造高端制造業集群、高附加值農業、新能源“三個樞紐”。
四、建立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打造大西安現代商貿物流副中心。
省政協常委,長安銀行董事長、黨委書記毛亞社
打造絲綢之路區域金融中心助推陜西“三個經濟”加快發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協調推動。探索成立省級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機構或國有金融資本運營平臺,加強對國有金融資本的統一管理,拓展金融機構布局;建立“絲綢之路區域金融中心建設聯席會議”機制,承擔重大事項溝通協調職能。
二、對接國家戰略,加大開放發展。在加快絲綢之路區域金融中心建設進程中要兼顧爭取國家關于西安區域金融中心戰略定位的政策支撐,積極爭取亞歐銀行總部等落戶。
三、加快特色發展,申報離岸試點。要積極申報、爭取在陜西自貿區成立離岸金融試點,發展絲綢之路離岸金融業務,把離岸金融打造成為絲綢之路金融中心的一張名片。
四、壯大金融新業態,推動市場繁榮。
五、注重金融科技,助力創新驅動。重視西安發展金融科技的便利條件,積極設立西安金融科技與專業服務創新孵化基地;實施金融科技重點企業引進計劃,實施新興金融科技創新工程;設立金融科技股權投資基金,推動金融科技企業發展。
六、改善金融生態,建設人才高地。
省政協委員、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副主任黃道峻
推進“長安號”健康運行促進陜西“門戶經濟”發展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運營效率。建議國家重視新疆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口岸建設,以提升“長安號”班列運力。加快實施海關監管通關服務體系信息化升級改造,切實提高企業報關、通關效率。加快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三線束與新筑鐵路綜合物流中心建設,增強硬件和軟件服務能力,切實提高“長安號”在全國中歐班列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二是推動運貿結合,拓寬貨源種類。在加強省內貨源組織力度的同時,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加工貿易產業轉移。積極探索“長安號”增加營運國際郵包業務,加快發展列車冷鏈運輸業務,擴大貨源運營范圍。
三是發展境外園區,建立集疏網絡。制定我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產業合作園區發展規劃,積極組織和扶持我省企業“抱團出海”,推動陜企落戶境外產業合作園區,拓展海外市場。
四是科學規劃班列,提高物流水平。推進班列運營模式創新,提升“長安號”服務品質,推動平臺公司開展增值服務。
省政協委員,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劉為民
強化鐵路交通建設增強樞紐區位優勢
一、完善鐵路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將寶雞至漢中鐵路、太原-綏德-定邊-銀川高鐵、天水-漢中-安康-十堰高鐵等項目及時納入國家鐵路網中長期規劃,進一步完善陜西省鐵路網規劃體系,挖掘樞紐經濟潛能。
二、加快高鐵建設,完成“米”字型路網格局。盡快推進西延及西康高鐵和西十高鐵的開工建設。
三、重點推進城際鐵路,構建關中“旅游黃金軸”。構建關中“旅游黃金軸”西線,加快西安至法門寺城際環線全面開工。打通關中“旅游黃金軸”中線,盡早開工建設機場至新西安南至西安東城際,構建關中城市群核心區的城際環形骨干線。構建關中“旅游黃金軸”東線,加快推進西安至潼關城際鐵路建設,有效補強關中城際鐵路一體化功能。
四、搶占發展機遇,打造國際班列物流平臺。發揮新筑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新筑物流中心、國際港務區的發展合力,將西安鐵路樞紐打造成為國際班列物流平臺、中歐班列承東啟西的主要樞紐節點、內陸主要貨源地節點。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