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產業應在突出特色上再下功夫,比如重點圍繞‘蒲城酥梨'這個經過多年市場考驗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做大做強,打造我縣真正的扶貧拳頭產業。”蒲城縣政協常委、縣委統戰副部長郭鵬英說。“我縣創新推行的‘黨支部+產業'模式以黨建促脫貧,將基層黨建與精準脫貧深度融合,不但帶動了貧困群眾致富,而且盤活了農村各類資源、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在11月16日召開的蒲城縣政協常委會上,常委們在充分肯定“黨支部+產業”模式取得成效的同時,從不同方面為扶貧產業建言獻策。
為確保集體經濟健康發展,蒲城縣政協常委、疾控中心主任原剛認為,“扶貧產業發展中,應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和監督作用。”為了提高扶貧產業核心競爭力,蒲城縣政協常委、政協委員委主任任曙建議,“要在規模化、標準化上做文章,打造一鎮一業或多鎮一業。”圍繞怎樣讓財政扶貧資金更安全、更高效,李源凱、樊永峰兩位常委認為,從扶貧項目立項開始,就要加強對財政資金的全程動態跟蹤監管,確保扶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另外,政協常委們還認為,“要讓專業人干專業事”,重視管理、技術、營銷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為扶貧產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談到激勵機制的建立,蒲城縣政協常委、縣志辦主任屈小平建議,“不但要對取得優異成績的各級干部、技術、管理、營銷人員進行獎勵,還要對做得好的村給予重獎,從而調動各方積極性,推動扶貧產業有序、有效開展,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劉海強)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